近日美国加州通过的一项婴儿食品新法规引发关注,其在重金属检测、标签透明度等多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旨在为婴幼儿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这一法规的颁布在婴幼儿食品行业激起层层涟漪,对于国内婴幼儿食品行业而言也具有可借鉴之处,为国内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等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
Part 1
重金属检测,守护婴幼儿食品安全底线
铅、砷、镉和汞等重金属犹如隐匿在婴幼儿食品中的 健康杀手,对婴幼儿的健康有着比较大的潜在危害。婴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重金属的代谢能力较弱,因此严控婴儿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非常重要。
加州新法规针对婴儿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制定了详细且严格的标准,自2025年1月1日起,要求婴儿食品生产商每月对婴幼儿食品(不包括婴儿配方奶粉)进行砷、镉、铅和汞等重金属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公开。
就以常见的婴幼儿食品米粉来说,美国曾出现过多次重金属超标的风波,涉及多个全球知名的辅食品牌。彼时在国内社交网络上也掀起了刷屏,也一度引起了国内消费者的担忧。
据报道,过去十年,消费者维权组织和美国国会委员会发现,超市中销售的婴儿食品中含有严重超标的重金属,这些物质被认为与癌症、慢性疾病以及神经毒性效应相关,尤其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构成威胁。根据新法,所有婴幼儿食品需确保每种重金属含量不超过该食品重量的十亿分之六,加州的此项立法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创。大型生产商如Gerber和Beech-Nut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二维码标识,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重金属检测结果。
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尚未出台所有重金属的限值,但这一法律的实施将迫使食品行业提高透明度,推动更多生产商改进产品的安全标准。
反观国内,目前在婴幼儿食品重金属检测方面也有相关标准。此前《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中有对铅、无机砷的限量规定,2018年6月又发布了《关于发布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镉的临时限量值的公告》,明确规定了婴幼儿食品中的镉含量,可见国内对于婴幼儿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也相当重视。只是相比加州此次要求公开检测结果来说值得国内市场学习,确保每一批次的婴幼儿食品都更加安全。
Part 2
食品标签透明度与消费者信任度挂钩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对于食品的来源、成分、营养价值等信息愈发渴望了解,当食品标签能够清晰、准确、全面地呈现这些信息时,消费者能够自行判断食品的安全与否以及是否合适,进而对品牌产生信任。
例如一款婴儿果泥产品若标签详细列出了水果的品种、产地、采摘日期,以及加工过程中是否添加糖分、防腐剂,出厂检测了哪些项目,检测结果等信息,家长们便能直观地判断产品的优劣,放心地将其喂给宝宝。这种信任一旦建立,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还能促使他们自发地为品牌进行口碑传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户。
加州新法规明确要求在产品包装上公开重金属检测结果,对企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于那些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标准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彰显自身实力、脱颖而出的绝佳时机。当家长们在货架前看到不同的产品有明确标注 “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检测含量,部分产品却没有相关信息,大概率标注相关信息的产品会被选择。这对于品牌来说也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助力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对于国内婴幼儿食品企业来说,加州法规带来的启示不可忽视。目前国内部分婴幼儿食品标签信息仍存在不够完善、详细的问题,一些关键信息如原料的具体来源、生产工艺细节等未能充分披露。
笔者观察电商平台上婴幼儿食品产品发现,部分产品会在详情介绍信息里展示部分检测结果,但有时候这些检测信息并不清晰,并不能清楚的知道检测了哪些成分,哪些批次进行了检测,是对成品的检测结果还是对某一原料的检测结果。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加州法规是可以借鉴的一个形式,主动提升产品标签的透明度,除了展示基本的产品名称、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信息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原料的有机认证情况、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节点等内容,对于重金属检测结果,若暂时无法做到每批次都标注,可定期公布抽检结果,向消费者展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逐步提升品牌形象。
Part 3
数字化助推食品信息公开度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下,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食品企业也不例外,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企业已经把数字化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甚至一些上市企业还会在年报中特别指出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和成果,而且数字化的应用也确实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此外还能构建更安全透明的生产过程。
就拿婴幼儿食品中相当重要的婴配粉来说,当下大多数品牌的奶粉都有二维码,只需扫描二维码便能获取奶粉从奶源、配料、生产车间的加工工艺、出厂检验报告、甚至物流配送等全程信息,这一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长们对婴儿食品 知根知底 的需求。
从市场应用现状来看,二维码在婴幼儿食品领域的应用已初显成效,许多知名婴幼儿食品品牌纷纷在产品包装上搭载二维码,通过扫码链接到企业官方网站或专门的产品溯源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不过婴配粉行业的“可追溯”和政策关系较大,因为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牵头建立统一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追溯系统,并专门开发程序接入众多婴配粉企业,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婴配粉行业可以说是婴幼儿食品中信息相对透明的存在。
而在米粉产品中也有不少应用,查询网络平台也能够看到各个企业针对其质量监控的宣传。例如某品牌在其有机米粉的宣传中介绍“已获万泰有机认证,1920 项农残未检出,品质过硬,构建起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网络,从种子筛选、农场测试、食材种植溯源,到有害元素筛查、农药残留监测、土壤测试、运输储藏,再到产品检测体系,全链路、无死角把控质量,确保从农场到宝宝餐桌的每一口辅食都安全可靠、全程可溯”。电商平台查询该品牌米粉产品也有一罐一码,全程有机可溯源等介绍。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二维码在婴幼儿食品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超过90%,而年轻父母群体智能手机持有率更是接近100%,这为婴幼儿食品企业借助二维码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创造了条件,国内企业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加大在二维码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
Part 4
在生产中增强质量控制
对于婴幼儿食品行业来说,生产环节的质量监控是食品安全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品质和婴幼儿的健康,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此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对婴幼儿食品生产企业的厂房设施、生产设备、人员资质等方面都制定有严苛的标准。在厂房设施上除了硬件设备外,还要求生产车间具备严格的分区管理,如清洁区、准清洁区和污染区界限分明,空气净化系统需达到特定的洁净度等级,确保生产环境无菌无尘等。
而在销售环节国内外也均有相关政策,国外监管部门有着严格的不合格食品召回政策,不时能够看到国外的婴幼儿食品企业发布召回产品的信息。比如2021年澳大利亚生产的Bubs Organic婴儿米糊验出砷含量超标,长期食用可能对婴儿构成安全威胁被令全部召回。2024年8月,美国FDA发布召回通报称,Perrigo Company plc因为产品中维生素D含量超过允许的最高水平正在召回两款婴儿配方奶粉。
而国内监管部门不论是监管总局还是各个省市监管局基本每月都会对市面上销售的婴幼儿食品进行随机抽检,并会将抽检结果对外发布,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合格也会责令召回,严重的还会被立案调查。笔者了解到,至今已有多家生产企业、经销商被立案,并被要求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没有通过核查,生产企业甚至不能恢复生产。
国内婴幼儿食品生产企业在质量监控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在一些监管部门对生产工厂的检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一些企业的物料通道与人员通道交叉,增加了交叉污染的风险,在原料管控环节,虽然大多数企业建立了供应商审核制度,但审核的深度与广度仍然有待拓展,建立起对全部原料的溯源追踪体系。
而且为了提升国内婴幼儿食品的品质,企业还有一些可以优化的空间,比如在生产布局优化上,合理划分生产区域,确保人流、物流、气流互不干扰,加大设备更新投入,定期淘汰老旧设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原料管控方面深入源头,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核,建立原料全程追溯体系,从农田、牧场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此外,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品配方研发以及安全性研究,为产品提供更科学支撑等,都是企业可以加大力度拓展的方向。
Part 5
提升监管力度
婴幼儿食品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对国内生产厂家的监管很有必要。一直以来虽然大多数企业都严守遵守食品安全红线,但仍有个别不良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或者其他,不惜牺牲产品质量,违规使用劣质原料、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甚至篡改产品的生产日期,给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仅2023年、2024年就有多个省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检中发现部分婴幼儿辅食存在微生物超标问题,这些不合格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可能会引发婴幼儿呕吐、腹泻等健康问题。
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国内也具备加强监管的条件,在法律法规层面,《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婴幼儿食品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生产、销售、检验等各环节的规范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处措施。在监管体系方面,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分工协作,从源头的原料把控,到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再到市场流通环节的抽查巡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管链条。而在技术支撑上,先进的检测设备、大数据溯源系统等不断投入应用也能为精准监管提供保障。例如一些地区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婴幼儿食品溯源平台,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清晰查看食品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的全过程信息,一旦出现问题,监管部门也能迅速追溯源头,精准定位责任主体。
此次加州新法规国内也可以借鉴一下来强化监管,比如提升生产环节的检测频率,将定期抽检与不定期飞行检查相结合,除了常规的季度抽检外,监管部门可随时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确保企业时刻保持对质量的高度重视。而且提高监管透明度也很重要,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将检测结果、处罚情况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让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的信誉状况,对违规企业则加大处罚力度,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限制其市场准入,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从而倒逼企业自觉遵守法规,保障婴幼儿食品的质量安全。
Part 6
国际市场趋势变化
在国外市场上,不同国家对婴儿食品的重金属含量监管政策各有不同,但大多数国家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对婴儿食品中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制定得比较严格,且检测流程规范细致。
以婴儿米粉为例,美国自2019年起FDA就着手研究降低婴幼儿食品中重金属水平,2021 年宣布计划进一步降低婴幼儿食品有毒元素含量,如为婴儿米粉制定100μg/kg 的无机砷含量行动水平,较之前下降近30%,还努力降低婴幼儿加工食品中铅含量行动水平,使铅暴露风险减少。
欧盟地区一直对婴儿食品重金属实行监管严格,以镉为例,牛奶蛋白质或蛋白质水解产物生产的粉末状配方和液体配方各有不同的限量值,由大豆蛋白分离生产的粉末状配方和液体配方也有不同的限量值,谷类加工食品及婴幼儿食品镉限量值也不一样,明显更加细致。
不过国内针对婴幼儿食品重金属也有明确法规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规定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无机砷、铅的限量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以水产及动物内脏为原料的产品铅和无机砷含量也有规定,应分别不超过 0.3mg/kg,汞含量不超过 0.02mg/kg 等。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无机砷的强制限量与欧盟针对部分食品原料管控思路相近,但在铅、镉限量数值上,欧盟部分婴幼儿食品标准更为严格,如欧盟某些谷类加工婴幼儿食品镉限量 0.040mg/kg,国内对应标准为 0.1mg/kg。
不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对婴儿食品安全要求都越来越严格,随着育儿知识普及,家长对婴儿食品成分、品质关注度飙升,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更愿为高标准产品买单,也促使企业提升质量迎合需求。而不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成为 监管趋严的推手,从早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欧洲某品牌婴儿果泥被曝光农药残留超标,都提醒着监管部门加速标准升级、加严监管。
Part 7
食品安全意识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备受家长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婴幼儿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婴幼儿食品安全领域,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可能通过土壤、水源、空气等途径进入食品原料,进而在婴幼儿食品中残留,因此加强对婴幼儿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控,提升消费者对这一潜在风险的认知,是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作为婴幼儿食品的生产者,企业有责任提升消费者对婴儿食品重金属潜在风险的认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做消费者教育。比如可以利用自身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平台,定期发布关于婴幼儿食品安全的科普文章、视频等内容,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向外界讲解重金属对婴幼儿身体发育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食品标签判断产品的安全性。还可以举办线上专家讲座,邀请食品安全专家为家长答疑解惑,普及科学的喂养知识。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可以成为加强消费者教育的助力,通过母婴类博主、育儿专家等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分享婴幼儿食品安全的新资讯、实用技巧。
加州婴儿食品新法规让重金属残留、超标等问题再次引起关注,不论是重金属检测到食品标签的透明呈现,还是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还是监管力度的强化,都显示出对于婴幼儿食品需要有更加严格的监管保障,国内企业和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消费者教育的普及,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行动汲取经验来提升自身,从而为国内婴幼儿食品的健康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行业思考:婴幼儿食品的安全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从国内现有法规来看也有着明确的限量规定,并且经历过2018年增加辅食中对重金属镉含量的规定后,对于婴幼儿食品中重金属问题要求愈加严格,只是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婴配粉、谷物辅食等常见品类中,随着婴幼儿食品种类的愈加多样,重金属限量的范围也应该随着扩大,并且提升相关食品安全的透明度,增加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内婴幼儿食品的信心,这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