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在浙江的贯彻实施,以法治思维理念切实推进我省“十五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事业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1月13日,由省科协组织召开的学习“新修订的《科普法》座谈交流会”在阿里云科普馆举行,省内外相关专家和省科协科普部全体人员参加。
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此次新修订的《科普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他们对新修订的《科普法》的看法和对未来科普工作的展望。
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郑念围绕《科普法》的修订背景、目标以及未来对“十五五”规划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他认为新修订的《科普法》旨在将新质生产力等内容制度化,并通过立法明确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特别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新修订的《科普法》是针对2002年颁布以来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试图更精准地解决问题,并面向未来设定更高的目标。他建议浙江省应当以《科普法》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普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国际化、前瞻性、系统性和评估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打造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科普生态系统。同时,要积极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省生态环境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以淼则围绕如何提升科普工作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详述了新修订的《科普法》第十九条,并认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和发展。他还就教育体系中的科普、科普产业的发展、区域合作与品牌建设等内容发表个人见解,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科普工作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浙江省科协原二级巡视员戴力深入探讨了新修订的《科普法》对科普工作的启示和影响,并结合个人在科普领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对未来科普工作发展的思考。他认为新修订的《科普法》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精神法制化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科技系统内部的认识,更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他还呼吁科普工作者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绍兴市科协党组书记冯国强主要围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目标和实践展开,特别强调了科普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还围绕科普工作专业化标准制定、科普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科普生态系统的构建等内容展开论述,以此为基础持续改进和完善科普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求。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副研究员周慎重点强调了“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中国科普领域两个最大的变动因素,即《科普法》的修订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他系统阐述了这两个因素对未来科普工作的深远影响。同时,他认为在新质生产力这一背景下,科普工作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本身的传播,还要注重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融入社会各个层面,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技进步,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就新修订的《科普法》发表了个人的见解。他表示新修订的《科普法》强调了将科普工作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并且更加重视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使得科普不再仅仅是专业科普人员的责任,而是成为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此外,新修订的《科普法》将科普和科研工作进行绑定,表明政府层面将承担起科研人员科普能力建设的责任,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向公众传播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立则重点讨论了《科普法》修订的时代特征,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有效地推进科普工作。他认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不仅要紧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注重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多方面努力,使科普真正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白惠仁围绕普惠性科普和自媒体在科普中的角色这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他认为科普工作不仅要面向社会公众,还需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同时,他认为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在科普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大科普的覆盖面,还能增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红岩围绕新修订的《科普法》以及如何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推进浙江科普工作进行探讨。她认为政府层面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强化科普工作的可控性、可获得性和可信度,构建一个高效、精准且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12月25日,《科普法》迎来了历史上的首次修订,这一重要举措不仅为全国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法律框架,也为浙江省在科普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省科协科普部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