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路与蒙阴路拐角,一座椭圆形的高楼突兀的矗立于此。而这片原址之上,是曾经的青岛华侨饭店,也是旧时著名的新新公寓。
华侨饭店旧影
曾经位于湖南路72号的华侨饭店,老青岛应该都有印象。这座2005年前被无知拆除、悲情谢幕的老建筑,知晓它的历史更是令人感慨不已,它的前身就是建于1935年,曾经名震一时的新新公寓。
刘文山
1935年,商人刘文山(刘子山大哥)卖掉大连和天津的家产,带着积蓄来到青岛,居住在湖南路74号。住宅附近的湖南路与蒙阴路口西南有一块空地,刘文山获准在此处建设一栋大规模的三层新建筑。
青岛新新公寓设计图
新楼由刘铨法设计,刘铨法将整座建筑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圆弧形,跨越两个路口,气派敞亮,远远望去犹如一顶皇冠屹立于此 。
刘文山投资建设的这座建筑当年即告完工,并整体出租给商人王德庭。不久,王得庭等人发起创办新新公寓。
1935年12月28日,青岛新新公寓股份有限公司开创立大会记录。
新新公寓全名为青岛新新公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35年12月,以经营旅馆饭店为业。发起人为王得庭、王仰光、宋雨亭、刘宾庭、周伯英、于维廷、苏劻臣、柳文廷、战警堂、张子安、张立堂、王芗斋、傅敬之、张乐古、周培之等人,设筹备处于中山路74号。
1936年1月7日,新新公寓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董事会,推选刘宾庭为董事长,王得庭为经理。
1936年11月,青岛新新公寓股份有限公司向青岛市社会局提交了设立登记呈请书。
开业后的新新公寓分为旅馆部分和饭店部分两部,旅馆部分,大楼一层沿街设置餐厅,中央设有一处带有舞台的礼堂,礼堂中央三层通高,上方设玻璃顶棚采光,二层至四层为单间及套间客房。二楼设特等房间九间、一等房间九间;三楼设特等房间五间、一等房间十九间。
饭店部分为中菜部与西餐部,中菜部以川菜为主。新新公寓是当年岛城最大的一处集中西餐、歌厅、舞厅于一体的餐饮娱乐场所,其大厅宽敞明亮,环境高雅,可同时容纳三百多人。厅中正面有一大歌台,中央是大舞池,四周是一张张小餐桌,为岛城的餐饮娱乐,尤其是夜生活增添了一处高档次的好去处。
新新公寓的开业,因其资本实力的雄厚,以及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很快成为当时青岛旅馆饭店也的一家标杆翘楚。
1937年4月,青岛市饭馆公会致青岛市商会的复函:
市长传谕以本市每届暑期遐适宾旅骤增,而尤以汇泉海水浴场一带为游客荟萃之中心,饬即召集同业联合筹设优美中西饭店以应需要......佥以各同业资本既属有限公司又难以兼顾,尚由新新公寓同意筹设分店......
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新公寓旧影
1938年1月,日寇二次侵占青岛后,在日商与日本宪兵队的威逼下,迫使刘文山忍痛以半价转让了新新公寓。不久这里被改成了一处连锁酒店,名为“绿洲俱乐部”,并设立了公开赌场,高档大气的餐饮名店也被搞得乌烟瘴气。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新公寓被当作敌产收回,不久,瀛洲旅社经理张来堂被指控为“绿洲俱乐部”经理,并参与操控赌博的不法行为,后经张来堂辩称,青岛市旅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谷子明提交《 关于张来堂与绿洲俱乐部向不发生关系更未任何职务情形的呈文》,方不了了之。
上世纪四十年代,新新公寓中菜部广告。
新新公寓被政府收回后,由王得庭等人再度集资参股买下,恢复原名重新营业后,仍是这座城市高档旅馆饭店之一。
1947年11月,青岛市档案馆《 关于新新公寓填送入会申请书暂准入会的批文 》,新新公寓重新加入青岛市商会会员单位,经理仍是王得庭。此时,新新公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登记职员人数已达八十人。
1947年11月5日,青岛新新公寓股份有限公司商会重新入会申请书,主业仍是公寓,副业为中餐、西菜;资本总额:国币五千万元;经理是王得庭,年龄54岁,籍贯山东即墨,住保定路37号;股东有宋雨亭、柳文廷、周培之、傅敬之、张乐古、王得庭等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告中,新新公寓展示了青岛唯一大旅馆菜馆的推介。
内容设备:大礼堂、会客厅、跳舞厅、卧室、自来冷热水、风景一览台、屋顶大花园、食堂、中西菜、沐浴室、理发馆。
1949年青岛解放后,新新公寓由青岛市公安局接管作为招待所使用。不久即移交给青岛市人民政府交际处,属交际处第一招待所,简称“老一所”,开始接待国内外客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新公寓的商业广告
1957年,在此设立“华侨旅行服务社”,这是建国后青岛设立的第一家旅行社,同时兼营华侨接待工作,主要业务是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办理托运粮食、食油给内地亲友。
1961年,新新公寓曾交青岛市商业局管理,1962年又转归市人委交际处。
1976年经青岛市革委会批准,青岛华侨旅行服务社同时挂青岛中国旅行社牌子。1978年青岛市革委会侨务办公室成立,旅行社划归市侨办领导,社址迁入龙江路34号侨办院内。
在收藏网上发现一张1971年的票据,抬头为“国营青岛新新公寓分寓账单”。
账单上如是标注,本寓:青岛市湖南路72号;分寓:中山路68号乙。印章是青岛市新中国旅行社革委会。中山路68号是曾经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如今的中国银行一处营业地址。
在1973年以前,青岛未实行对外开放,新新公寓成为接待外宾、华侨的旅游涉外宾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新新公寓改称“青岛华侨饭店”。1978年6月,成为市侨办直属副业单位。1987年,华侨饭店投资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建整修,建筑变成整体四层,局部五层,同时增添了若干现代化服务设施,内部作了富有特色的装修。 改造后的饭店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有客房63间(套) ,床位135个,大、中、小餐厅11间,餐位300个。配有中央空调、中央音响、音乐茶座、商场等服务设施。
1988年8月8日,华侨饭店完成改造、翻修工程,恢复正常营业。1989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二星级酒店。
华侨饭店的餐饮富有实力和特色,除正宗鲁菜外还经营粤、川等菜,葱烧海参为特色菜,在1986年山东省第一届鲁菜大奖赛中被评为十大名菜之一。在1994年全国优秀鲁菜展示会上获得3项金奖、1项创新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侨饭店的菜品在鲁菜各派中可谓独树一帜,菜品在那个年代已经讲究“清、淡、鲜、嫩”,经典菜品除了葱烧海参、油爆螺片外,还有全家福、软炸虾仁、芙蓉扇贝、葱烧蹄筋、香酥鸡、爆炒腰花、辣炒卷心菜等等。
拆迁前的华侨饭店
2003年,青岛市确定了131处市历史优秀建筑,华侨饭店榜上有名。
2000年,山东省建设厅和文化厅确定了345处省历史优秀建筑,其中华侨饭店名列其中。
2003年11月,市文物局开始全面抢救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给历史优秀建筑、文化名人故居挂中英文标识牌,但给华侨饭店做的标识牌却没挂上。文物局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他们来挂牌时,这栋楼里的人说楼要拆了,没让他们挂......
2005年,被列为青岛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新新公寓”(华侨饭店),被无知地拆除了......
拆迁过程中曾被制止
2005年1月16日,这座承载着青岛历史的老建筑被一批“糊涂”的施工人员“蹊跷”地拆毁了一半,只剩下另一半老楼在寒风中颤抖……
闻讯赶到的时任市文物局局长魏书训痛心疾首,随后赶来的执法人员也被现场的一幕幕惊呆了。魏书训拿起相机记录了华侨饭店惨遭“毁灭性灾难”场景,同时他不断打电话联系有关部门,试图挽救老楼。 然而最终还是没能留下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
华侨饭店是伴着我长大的,它刚盖好那年我8岁,就当了饭店的首批顾客。那时青岛高楼少,上了四层楼,就觉得很高了。和华侨饭店当了五十多年邻居的文史学家鲁海老先生,听说华侨饭店的遭遇后亦是非常痛心。
2005年华侨饭店被拆时的照片(俞宗海提供)
2019年,本公众号曾编发过《华侨饭店,消失的令人痛心》一文,引得众多读者热议,魏书训老师曾在文末有过留言:
作为当时的文物局长,眼看着华侨饭店、青岛小海关、中山路街区、天主教堂周围的一些建筑被拆除,还有在农村古建筑古庙宇古遗址以及承载着乡愁的旧村落变了模样真是痛心疾首无力回天。但是还好,经过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青岛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风貌基本上保护的还算是有模有样。二战以后拆旧建新几乎成了各个国家都曾经有过的经历,通过国际和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强力努力,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量地保留下来,成为民族永久的财富,这是令人钦佩的。当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谢谢本文作者还原历史真相,谢谢各位亲令人感动的留言!
2005年华侨饭店被拆时的照片(俞宗海提供)
华侨饭店在拆了一半时被青岛媒体报道后停了下来,原本以为这座历史老建筑可能会免遭灾难,但不久后还是被无情地拆掉了。
当年的青岛各媒体均对此做了报道,2005年1月18日,青岛早报的一篇文章介绍,拆除华侨饭店的单位——青岛某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称,此前,由于这里被规划为地铁出口,负责火车站周边改造项目的市地下铁道工程办公室,于2003年获得了有关部门下发的华侨饭店的房屋拆迁许可证,原来的华侨饭店获得拆迁补偿后另外选址开张了。2004年4月,湖南路、泰安路、广西路、蒙阴路围合的区域公开挂牌出让,该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竞买到了这个地块用于开发,华侨饭店就在这个地块之中。
华侨饭店最终还是黯然消失了,只有老建筑大门前的两棵白果树有幸未被一同铲去,多少还能给熟悉这里的老青岛们,带来些许过往的回忆——
一座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保护建筑,二十年前令人痛心的悲情谢幕。如今,一座高耸的现代化建筑矗立在原来的旧址上,其上的青岛·1936,似乎仍在回首那年初建时,无限风光的老建筑......
图文参考:
贺伟《风雨半城山》、青岛市档案馆、金山《青岛近代建筑》、《青岛市志·侨务志》、青岛早报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