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1日上午,在西藏定日县强嘎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四川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领队宋尧弹起电吉他,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帮助他们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记者 贺晔/摄
掀开棉帐篷,热气扑面而来。帐篷中间,是一个连着烟囱的取暖炉,炉上架着水壶。炭火升腾,热水噗噗作响。帐篷两边,依序摆放着七张折叠床,床上摞着厚厚的棉被,角落里堆满了各类生活物资。
“这些折叠床和棉被都是红十字会送过来的。”驻村干部次仁说。1月7日9时5分,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下午7时6分,第一批红十字先遣小组进入震中重灾区长所乡强嘎村;8日11时许,包括棉帐篷、折叠床、棉被和冲锋衣在内的第一批红十字会救灾物资运抵。当天,强嘎村2号安置点31户154名村民,全部住进了温暖的帐篷。
此后,红十字会又为该村及附近受灾村提供了帐篷搭建、医疗转运、无人机照明、心理援助和供餐服务。连日来,红十字成为强嘎村最鲜艳的色彩。
挺进强嘎村
“当时天刚蒙蒙亮,我们都还在家里,地震就来了。”31岁的次仁平措回想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次仁平措一家8口人,他和妻子、母亲以及四个孩子,还有一个妹妹在外地上大学。地震发生后,妹妹听到消息害怕得不得了,急忙给家里打电话。还好,因为他家的房子才建成没几年,抗震标准相对较高,只是出现裂缝没有倒塌,一家人幸免于难。
“妹妹在地震当天就回来了,先到拉萨,又坐火车到日喀则,因为家里人都没事,也免得回来添麻烦,就让她先住在日喀则。”次仁平措说。
比次仁平措的妹妹,更快一步进入日喀则的,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长李延照和他的队友李威伯、林波、王举。
当时,李延照等4人正在拉萨与西藏消防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告,请求赴定日救援,经批准后,于9时35分随参训的45名西藏消防救援人员奔赴日喀则。
下午7时6分,李延照和队友抵达重灾区长所乡,是最先到达震中的红十字救援队。“当地房屋多为传统的藏族土木结构,搜救工作推进比较快,我们到达现场后,先按照指挥部指令参与救援排查,紧接着开始为受灾群众搭帐篷。
4300多米的高海拔和极寒天气,给救援行动带来了严峻考验。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太阳落山之后,夜间气温会降至-18℃。为了让乡亲们尽早搬进温暖的帐篷,李延照等4人和现场救援力量不眠不休,连续作战。
“到了凌晨4点多,帐篷全部搭起来了,8号我们就搬进了帐篷。”次仁平措说,“后来政府又送来了很多物资,包括红十字会的折叠床和棉被,现在大家都搬进了帐篷里,还生起了火炉,很暖和!”
从1月7日进入长所乡强嘎村,到12日随消防部队撤离,李延照和队友在震区持续奋战了6天5夜。其间,他们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分发物资、抢救牲畜。累极了,就在随队挺进灾区的大巴车里打个盹,等着下一个任务。
10日上午,李延照和队友们在强嘎村执行巡检任务时,一名藏民心急如焚前来求助。地震发生时,他家中晾晒的羊肉干被埋在了房子里。入冬前宰杀的8只羊,是这个家庭整个冬天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
李延照等人立即随该村民回家,看到土坯垒起的库房已变成一堆废墟,大家小心翼翼移开石块、梁柱等障碍物,仔细将8只羊的肉干全部挖出。村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向队员们说着感谢。
队伍刚要撤离,又有一名村民迎了上来,恳请他们提供帮助。“是一位藏族老婆婆,老伴在地震中不幸遇难,老人左手小指骨折,自己去不了医院,只好用一根细绳子把胳膊挎在脖子上,缓解疼痛。”
仔细为老人检查伤势后,李延照判断,老人不止小指骨折,左胳膊也有骨折迹象。他和队友立即对老人进行紧急处理,并联系正在长所乡执行紧急医疗转运的西藏自治区红十字玖玖玖紧急救援队。
一个半小时后,老人被西藏自治区红十字玖玖玖紧急救援队送往定日县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一切为了受灾群众
西藏自治区红十字玖玖玖紧急救援队,是最早进入震区的三支红十字力量之一,另一支是日喀则市红十字会。
“上午接到出发指令,下午6点赶到长所乡,一直忙到8日中午才稍微缓了一下。”西藏自治区红十字玖玖玖紧急救援队队长马华介绍,此次救灾行动,他们一共出动23名队员、16名志愿者,加上6台救护车、2台装备车,连日来一直驻守在森噶村、强嘎村、班久村等各个受灾村,截至12日已累计救助转运救治伤病员795人。
救援队转运的第一名村民,是森噶村一名肋骨骨折的老人。另外,有一名夜里羊水破了紧急求救的临盆产妇,也让大家印象深刻。
至于其他人,因为转运实在太多,马华完全记不住,“指挥部分派的我们去拉,路上遇到的我们也拉,伤势轻的就做个现场处理,严重些就送医院。”马华说,按照计划,他们将留守到最后,“一直到将所有受灾群众安顿好。”
24岁的欧珠,入职日喀则市红十字会刚满一年。突然遭遇这么大的灾难,他和同事们迅速行动起来。
紧急装运物资、组织志愿者出动……1月7日下午2时许,欧珠等一行8人押运物资抵达另一个重灾县拉孜,卸下一部分帐篷及棉被后,他们又马不停蹄赶往定日。
“50多个小时没合过眼。”7日下午5时抵达定日,与指挥部连夜对接,8日早上6点赶往长所乡班久村。在分发完随车携带的棉被、帐篷等物资后,上午11时许,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调拨的第一批救灾物资抵达,他们又协助总会工作组分发物资、搭帐篷。
“想想都难过。”欧珠说,除了分发各地红十字会送来的物资,他们还会帮助受灾群众寻找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东西。“亲人去世了,要把他们的遗物找出来。”欧珠说,这是藏民的习俗。
最让他难受的,是帮助一位母亲“找东西”时的情景。“一家4口,母亲独自带着3个孩子生活,地震中她失去两个孩子,最小的才1岁多。”欧珠说着,眼眶不禁又泛红了。
在灾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令人心痛的事。但活着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们,“要坚强”。
1月10日,云南省红十字救援队、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医疗专家何建林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母亲。
“当时,我们正在强嘎村2号安置点开展心理援助,一个年轻人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匆匆找到了我们。”作为随队队医,何建林立刻背上医疗箱,跟随年轻人去了他家。
年轻人名叫桑珠,今年20岁。和其他受灾群众不同,他家的帐篷并不在集中安置点,而是在倒塌的房屋不远的地方。
需要帮助的,是桑珠的妈妈。“当时她面容痛苦,坐立不安。”经过驻村干部沟通,得知患者已经疼了好几天,并自述有胆囊结石病史,何建林为她进行了详细查体体检,初步判断是急性胆囊炎发作,“如不尽快送医,可能有胆囊穿孔风险,甚至将危及生命。”
但即便病情如此危急,又有驻村干部及村医苦苦相劝,那位母亲却坚持不肯去医院,而是央求何建林为她开一些口服药,听说可能要住院更是连连摇头。
何建林懂她的心思,但病情如火,只能耐心沟通和宽慰。最终,那位母亲抹着眼泪,在桑珠和丈夫搀扶下上了救护车。
“因为她担心自己去住院了,家里没人为酥油灯添油。”与120急救人员进行交接,目送救护车远去后,何建林叹息着告诉记者,在藏族习俗里,有亲人逝去后,要在家里或寺庙为已逝的亲人点上酥油灯,为他们祈祷和超度。(下转二版)
送走老人,回头望去,果然看见那顶帐篷里,供奉着一排排酥油灯,焰光摇曳,香气弥散。
震区孩子的生日会
1月12日,震后第6天,四川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为强嘎村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集体生日会。
头一天,心理救援队专门去县城预定了蛋糕,并提前告知孩子们,把这个消息传播得更广。“举办生日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给孩子们过生日,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在灾后去收获新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四川省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领队宋尧说。
拉巴、普布扎西、卓玛、边巴、格桑顿珠、边巴次仁……宋尧认真记住了1月过生日的6个小朋友的名字,并为他们带上生日帽。
现场,来自强嘎村3个安置点的30多名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切蛋糕、共同许下美好心愿——“西藏加油!”
“这是我第二次吃蛋糕,蛋糕真好吃。”戴着生日帽、刚满11岁的拉巴说。此前,他唯一一次吃蛋糕,也是在学校组织的集体生日上。
连日来,通过绘画、唱歌、做游戏、急救知识小课堂等方式,四川省红十字救援队为孩子们开展心理援助,越来越多的孩子绽放笑颜。而身穿红十字服装的叔叔阿姨,也成为他们最亲昵的“大朋友”。
当天还发生了惊险一幕。一个年龄偏小的孩子,误以为生活物资的暖宝宝是零食,不慎误食。幸好一旁玩耍的伙伴们发现后,及时飞奔告诉救援队员。随队医疗队员立即对其进行催吐处理,并仔细问询检查,还好该名孩子发现味道不对,及时将其吐出,算是有惊无险。
借助这个机会,红十字救援队员又为孩子们加上了一节“饮食安全课”。
作为红十字精准服务震区群众的落脚点,红十字餐车也来到了强嘎村,继10日晚的照明无人机后,受到了孩子们的强势围观。
“接下来,我们还将为强嘎村及更多受灾村搭建大众卫生厕所,帮助大家解决‘方便’的问题。”云南省红十字救援队领队番林说。
根据安排,云南红十字大众卫生救援队将为定日县长所乡、曲洛乡等搭建100个大众卫生厕所。“早就盼着你们来,我们那个安置点已经受不了了。”12日下午,在森嘎村勘察踩点时,一名当地干部紧紧握着救援队员的手,欣喜地说。
“因为路况不好,运输大众卫生设备的卡车在路上走了整整四天,耽误了很多时间,接下来,我们要抢干快干,尽量把时间抢回来,不让‘方便’问题成为受灾群众的新负担,也防止因为排泄物污染引起疾病传播。”番林说。
截至1月12日,总会共调派中国红十字(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云南省红十字赈济救援队、四川省红十字赈济救援队等共 55名救援队员,调拨帐篷、棉被、折叠床、棉被等救灾物资8900余件,携带供餐车、宿营车、 指挥车等救援车辆,以及可满足1万名受灾群众需求的 大众卫生装备赴定日灾区开展救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援助物资价值1810万元,包括1000套过渡安置板房,以及火炉、御寒物资、应急照明及食品等,帮助受灾群众温暖过年。
转自中国红十字报
记者: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