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统一台湾从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主要年份大事记

马格宁思

2025年1月14日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如今。从秦始皇帝嬴政统一中国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了。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斗转星移。然而,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皇权更迭,历任帝王均以维护我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以及统一大业为神圣之天职,虽分而合之,合而又分矣。然,对中华帝国之版图——开疆拓土,始终矢志不渝。

1、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同年郑成功病逝。

2、康熙二年(1663年),郑成功病逝后,清廷乘机派使者前往厦门招抚。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并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清廷当然不会答应,双方仍成对峙局面。当年十月,清军分三路攻厦门等地,清军击败郑军,攻占了厦门。致使郑军在大陆沿海据点纷纷失守。

3、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前往征剿郑经。施琅率水师先后三次渡海,均因台风袭击而未成功。

4、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招抚郑经,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仍顽固地坚持所谓“朝鲜例”,拒绝清朝的招抚。

5、康熙七年(1668年),初令施琅来京师,商讨进兵台湾的大计。施琅到京师后,详陈武力统一台湾的意见,但因当时天下初定,沿海地区人心未稳,施琅的意见未被采纳。不过,康熙帝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尽管未采纳施琅的意见,但命其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应急之用。

6、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又亲颁谕旨,委派重臣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招抚未果。

7、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开始。郑经应耿精忠约为援军,率军西渡大陆。攻占了闽、粤沿海的泉州、漳州、兴化、潮州、惠州五府和闽西北的汀州、邵武两府。

8、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军队入闽,由于耿精忠又反水降清,与清廷联合攻郑经,郑经孤军不支,只好退守金、厦。清军因吴三桂叛乱尚未平息,无力渡海,所以仍采取招降政策。这样,清军与郑经仍成对峙局面。其后,清廷派康亲王杰书、福建总督姚启圣极力招抚郑经,但终究无果。

9、康熙十八年(1679年),郑经的五镇大将廖琠、黄靖、赖祖、金福、廖兴及副总兵何逊等各带所部官兵来归,其中文武官员374 员,士兵12124 名。郑经被迫收缩防务,主要兵力撤回台湾。

10、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初,金门、厦门即为清军所占。年底,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乱,除台湾以外的全国大陆基本统一,台湾继续孤悬海外,不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因此,统一台湾势在必行。

11、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暴死,其长子郑克臧继位。不久,郑经部将冯锡范等杀郑克臧,年仅十二岁的次子郑克塽即位,袭延平王,仍奉南明为正统。此时,清廷内部在是否武力统一台湾问题上颇有分歧,主和与主战两派之争激烈。

主和派,朝廷一部分大臣认为,天下初定,“凡事不宜开端,当以清静为主”,主张缓征台湾。福建地方的水师提督万正色也上奏认为“台湾断不可取”。福建海防长官宁海将军喇哈达等也持反对态度。许多朝中大臣“咸谓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力主放弃武力征讨。一部分朝廷大臣还对康熙帝重用郑氏集团降将施琅不满,认为如果派施琅出征,“去必叛”。

主战派,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福建巡抚吴兴祚等力主乘机攻取台湾。并极力保荐施琅,认为“他是海上(指郑氏)世仇,其心可保,又熟习海上情形。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所畏”。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最后下决心武力攻取台湾。决定再度起用施琅,任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作为攻台主帅,“委以独任专征”大权,到福建统领军队进取台湾。

1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战船300 余艘,水师2 万余人,仍自铜山出洋,第2 天上午,战船即陆续到达澎湖海外。十六日曾发生小规模海战,双方各有损伤。二十二日清军分三路出击,与郑军决战,施琅亲率主力担任中路主攻。清军利用“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风上流之势,压攻挤击”,一鼓作气,经过七八个小时激战,大败郑军。刘国轩率所剩几只小舟逃回台湾。澎湖为台湾门户,一旦失守,台湾即失去了屏障。施琅派员到台湾劝降,联络刘国轩。刘国轩见大势已去,于是派兵监视郑氏统治集团,郑克塽、冯锡范只得上表求降,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七月二十七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八月清军胜利进驻台湾。

1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四日,康熙正式批准在台湾设置地方军政机构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8000 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 人驻防。这样,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中央朝廷与明郑氏集团,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议和谈判:亲王访问、经济封锁、封官许愿、高官厚禄、台湾自治、武力威胁、军事冲突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终无果。于是,康熙大帝终于认识到,议和谈判是不能统一台湾的,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实现统一,即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以打促变、以打促谈、以打促统、以打促和。历史证明,谈判桌上得不到的武力都可以得到。武力攻台,并非台湾民众生灵涂炭,仅是军事力量之决战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