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治疗以新辅助治疗并行根治性手术为主。近年来,新辅助免疫治疗也被证实具有诱导肿瘤消退的作用,特别在“热肿瘤”中,如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LARC采用新辅助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临床完全缓解率可达到惊人的100%。但在诸如错配修复完整(pMMR)结直肠癌,这类“冷肿瘤”中,单独的免疫治疗并不能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消退。但残酷的现实是,超过93%的LARC属于错配修复完整型。临床医生也在探索如何利用现有治疗方案,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为免疫治疗提供最佳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日,Nature Medicine发表的POLARSTAR试验结果表明,新辅助放化疗后增加PD-1抑制剂,可增加LARC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即原发病灶和淋巴结内均无残留癌细胞),且不会引起实质性的安全性问题。该研究通讯作者为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姚宏伟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肖毅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POLARSTAR试验是一项多中心、三臂、随机2期临床试验,纳入了中国8家结直肠癌中心年龄18~75岁直肠腺癌患者186例。研究人员将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接受治疗,而后进行根治性手术。
新辅助放化疗+同步PD-1抑制剂组(下简称“同步治疗组”,63例):放疗开始后1周,给予首剂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3个周期,间隔3周);放疗治疗结束后8~12周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新辅助放化疗+序贯PD-1抑制剂组(下简称“序贯治疗组”,62例): 放疗结束后2周,给予首剂替雷利珠单抗;放疗 治疗结束后6~12周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61例):仅接受放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策略。
三组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均为:45~50.4 Gy(分25~28次)+卡培他滨口服给药(825 mg/m2,每日2次,每周5天,持续5周)。
▲三组治疗方案(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最终共有171例患者被纳入分析,以上三组分别有59例、56例和56例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纳入分析(下图中间mITT)的患者中,同步治疗组、序贯治疗组和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的pCR率分别为27.1%(16/59)、32.7%(18/56)和14%(8/56)。相比之下,序贯治疗组的pCR率显著高于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患者比例翻倍(RR=2.332,95%CI:3.4%~34.0%,P=0.019),而同步治疗组的pCR率与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82)。此外,研究人员对不同统计口径的人群(意向治疗人群、修订后意向治疗人群和符合方案人群)进行分析,均发现了相似结果。
▲意向治疗人群(即最初符合纳入条件的186例患者,ITT)、修订后意向治疗人群(即被纳入主要分析的171例患者,mITT)和符合方案人群(即完全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PP)的同步治疗组(粉色)、序贯治疗组(蓝色)和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灰色)pCR率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文章表示,同步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分别设计在放疗第8天和放疗结束后2周,给予首剂PD-1抑制剂,目的是在开始免疫治疗前利用放化疗的微环境调节作用。序贯治疗组的pCR率高于同步治疗组,可能原因是完成整个放化疗后,微环境变化更彻底。
次要终点方面,无论通过是通过哪种统计口径(意向治疗人群、修订后意向治疗人群和符合方案人群)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于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同步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在影像学结果、病理学结果方面的数据均显示出获益优势。从获益程度看,尽管主要终点上,同步治疗组并未显示出显著优势,但也存在诱导病理学肿瘤消退的可能性。
安全性方面,同步治疗组、序贯治疗组和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9/59)、20%(11/55)和12%(7/57),整体安全可控,并未引起实质性安全问题。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新辅助放化疗组,序贯治疗组的pCR率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增加。可初步认为,“新辅助放化疗+PD-1抑制剂”的组合,可有效促进肿瘤消退,且仍存在持续优化的潜力。这种组合模式或可作为传统治疗方式的补充,是一种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的方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Nature Medicine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参考资料
[1] Yang Y, Pang K, Lin G, et al.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with or without PD-1 blockade in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360-5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