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年,村里的老老少少聚集不同的情报中心唠嗑,时不时就会把我们村文化扯出来,顺带就扯出来家谱、老祖宗等等,我每次都是认真聆听。从老七门、出没出五服、谁家跟谁家关系从祖上来说是近的。知识点也是随着过年的次数逐年增加。
前几年,我也一直好奇我们有没有家谱,村里的叔叔和老爹告诉我五六十年代是进行过一次大修的,当时跑了好多地方。虽然最后弄成了,附近的其他也誊写一些,但最原始的家谱烧毁了一部分,现在所遗留下来的始终找不到祖宗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跟其他附近已知的朱氏连贯不上,虽说子辈都对的上。
我家有一册复印的家谱,内容有点错乱,装订的顺序也是有错误的。从复印的家谱上我也找到了我们自己这一支祖宗,其他的算是很多都看不懂了。
复印的质量确实不咋地,我一直追问老爹和村里的长辈,原来誊写的原件家谱在哪?现在是啥样的?老爹和叔叔告诉我,在村里一位爷爷家放着,现在也被翻得不成样子。我说有机会我要过来,我看看啥样。
2024年10月,贾峪朱顶家庙开户(竣工典礼),一位本家的爷爷邀请我参加。我给伯伯和老爹说了一声,他们开车来荥阳拉着我去贾峪朱顶参加,同时还有那个爷爷,他拿着家谱。我在车上看了看家谱,纸张已经棉絮化了,家谱已经被翻得很零碎。我说这个一会儿回来给我吧,我试试找找人看看能不能修复。
村里的爷爷把家谱给我,我回到荥阳就想这应该如何修复,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进行恢复。
我能想到的办法是求助于道长,去他家让他诊断一下这个家谱还能修复么?一层层揭开都感觉是残缺不全的,边缘处很多都是棉絮化了。他告诉我这问题不大,只是纸张被折叠棉絮了,总体上不残缺也没被虫咬,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我的水平也能修复,就是这个太慢,而且也不算是专业搞这个的,我给你推荐个人,你让他们修复,价格不贵,而且很专业。
我向他们询问了价格和工作室的地址,就把家谱给邮寄过去了。告知一个月左右就可完成修复。
11月20日,人家把修好的家谱照片给我发过来了,我有点不可思议,那本破烂不堪的家谱恢复了,每一页都可以正常翻阅,很难想象这是我之前邮寄给他们的家谱。
以前这种家谱的排版方式,我是一点都理解不了。他们是按照世系来排版,一支的上一辈往往要往前面翻好多页才能对的上。中间都是另外一支的家族,有的排着排着就没了,老爹说有的早些年吃不饱,都拖着带口出去了,然后就没有了音信,再也没回来续过家谱。
家谱的序还都是以前半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语句措辞都比较省略。我都一次看,都没大看明白啥意思,我请教道长,你翻译翻译。道长耐心给我解释了一下,他说你这不行啊,需要回炉重造。
序里面写的内容不少,以前没怎么注意。现在我明白了,始祖生长在洪洞,后来迁移到汜水三山南面定居(以前三山归汜水县),随着后代繁衍,这里的村庄变得狭小。有的选择离开故居,有的选择新的居住地,导致后代分散在四方,情况不一。现在只能访问长辈和查阅历史记录来明确家族的世袭和传承顺序。
其实,我把家谱修复完了也不知道后续该如何进行。从始祖孔德往上无从查起,不知道去何地找何人核实。
有时候我也在想,修家谱的意义何在?现在北方重视家谱、宗族文化的已经很少了。一个人在世上能被别人记住的寥寥无几,更何况去世以后被熟知的人随着时间也逐渐遗忘。
如果没有了家谱,很多人可能更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通过家谱,我们仿佛和自己的祖辈,隔空相聚。
白鹿原电视剧中,宗族和家谱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家训看似古板,但是那可能是最朴实的人生支柱和路标。宗族、祠堂成为他们一生守护的信仰。
“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一本独一无二的家谱,浸透着一个家族的性情和品格。家谱,是庄重又平实的。归根到底,它是因为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而存在。
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它给了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无论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甚至到了现代也已不论男女,你的名字都会被铭记其上。不管 过了多少年,只要翻开这本家谱,就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
其实,我也不知道修家谱在我内心深处的意义在哪里。恰逢机会,我依然会进行下去。如同,我们都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但还要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