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中小学生都在紧张进行期末考时,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那场数学考试,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仅仅因为一张试卷,竟引发了全网热议,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问题?为何一场普通的考试,能让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都陷入困境?
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的这场数学考试,因为试卷 “题目太长太难”,不得不延时 20 分钟,这一消息传出瞬间登上热搜。
大家纷纷好奇,这张试卷究竟长什么样,能把 10 岁的孩子、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高学历的家长都难住?
原来,这是一份满满当当 6 页的试卷,内容既像语文又似历史、化学、物理,被大家诟病为 “各科乱炖、废话连篇、干扰过多” 的 “四不像”。
考场上,孩子们急得快哭出来;考场外,老师一脸茫然,家长们则陷入新一轮的焦虑:“这学还怎么上?这试还怎么考?”
教育局给出的解释是,这场考试旨在考察孩子在真实场景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紧跟当下 “新课标” 和 “五育并举” 的要求出题。
然而,这种解释真的站得住脚吗?
所谓 “新课标”,是将考试题目放到真实场景中;“五育并举”,是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出题人也是用心良苦。但仔细想想,这不过是出题人自说自话的闹剧,是一场教学与考试严重脱节的事故。
平日里,从教学、练习到小考,走的都是 “旧道路”,而到了期末考试,出题人却突然整出一套 “新花样”。
专业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平常你们都唯分数论,考试时你们又谈素养,说到底还不是为你们自己的政绩。”
我们并不排斥真正的素质教育,它能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考高分。
但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教育者、家长在心理认同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将孩子视为鲜活的生命,去点燃他们对热爱事物的追求。
而不是某些领导为了政绩,突然搞出这样一套让学生惊慌失措的试卷,也不是平时为了升学率,用填鸭式教育和重复性练习让孩子陷入刷题内卷,到了大考,又为了向上面表功,推行所谓的 “新课标” 和 “五育并举”。
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教育潜移默化的底层逻辑,遭受质疑也是理所当然。
当教育者只想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孩子们必然会成为牺牲品。
在这场教育的乱局中,最焦虑的莫过于家长。
老师还有试错的机会,这届学生考砸了,下届学生可以重新再来。
但家长只有一个或几个孩子,他们把孩子的前途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在这种出题方式随意变动的情况下,家长们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他们不知道孩子要怎么学、怎么卷,才能在这不确定的考试中拿到确定的高分。
就像我家附近菜市场的卖菜大姐,她每天凌晨 4 点起床,晚上 9 点收摊,一年挣的钱还不够给读高一的孩子付补课费。
即便花了这么多钱,孩子的成绩却没提高几分,但不补课,又怕孩子成绩更差。
她辛苦一辈子,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然而,她的努力却似乎看不到回报。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有多少家长辛辛苦苦从年头忙到年尾,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驼背越来越严重,近视度数越来越高,厌学情绪愈发浓厚,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这难道不是我们这届家长的 “原罪” 吗?
我们这届大人,似乎都在这场教育的军备竞赛中迷失了方向,领导为了政绩,老师陷入考评,家长只看分数,每个人都打着 “为了孩子好” 的旗号,却在无形中残忍地伤害着孩子。
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金钱和健康,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那么,我们该如何踏上救赎之路呢?
我的一位老朋友,她的孩子在重点高中读高二,却因抑郁不得不休学。一开始,她怎么也想不通,入学时年级排名前 20 的孩子怎么会抑郁休学。
但后来,她在 “一场虚妄” 和 “一个孩子” 之间,选择了后者。
她开始接受,即使孩子不再读书,去学一门热爱的技术也是可以的。当她彻底放下 “孩子必须考名校” 的执念后,内心豁然开朗。
她意识到,如果孩子一直按部就班地读书,读完大学读研究生,甚至出国留学,至少还要 10 年的教育投入。
而现在孩子去学热爱的技能,能减少至少 100 万的教育成本。
于是,她带着孩子四处旅行,享受当下的生活。
虽然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好起来,但她的转变,必然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一个健康的人,早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柳智宇考上北大,放弃麻省理工,出家修行又还俗做心理和公益,他曾说:“荣耀和奖牌终将遗忘,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政绩与考核、分数和名次、概念与口号,都不过是各怀目的的假相。
我们不能沉迷其中,心怀执念。
只有尊重和爱,在具体生活和学习中培育的善意与福德,以及由此唤醒的希望和热爱,才能真正让孩子健康成长。
让我们陪孩子踏上摆脱教育困境的 “破狱之路”,回归教育的本质,给孩子一个真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