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边第一泉”牌匾追溯一段呼和浩特城市历史故事
作者/孙树恒
一
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有三大名匾,均出自清朝归化城“三大号”之首号旅蒙商“大盛魁”商号的账房先生大盛魁商号账房先生、清朝书法家王用桢之手,它们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九边第一泉”:这块匾额悬挂于大召寺山门下,记录了玉泉井的甘甜水质和归化城的历史渊源。王用桢以独特的棉书技法书写,使这块匾额具有很高的审美和史料价值。
“阴山古刹”:在席力图召的过殿内,王用桢的颜体楷书“阴山古刹”匾额引人注目。是大盛魁商号敬献的, 它见证了席力图召这座北方著名佛刹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第三块名匾:关于第三块名匾是吕祖庙上的“文则史”匾额,由王用桢书写,但已随吕祖庙的消失而遗失。
这三块名匾,不仅是王用桢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归化城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
位于呼和浩特市繁华地带的大召广场,寺庙大召山寺静谧庄严,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
寺内山门檐下悬挂着一块引人注目的横匾,横匾上醒目地写着“九边第一泉”五个大字,用行书字体俊逸遒劲,仿佛历史的流转在笔触之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篇横匾长约3.3米,宽1米,呈长方形,其上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匾内包含大字9个,小字149个,每个字都珠玑满贯,详细记录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召扎萨克达喇嘛募缘修葺大召和玉泉井的往事,还提到了当地 432 家商户的慷慨贡献。
据大召寺一位老喇嘛苏木和透露,王用桢在进行书写时,并未采用传统的毛笔,而是别出心裁地用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而书,这种独特的写法被称为“棉书”,使得这块匾额的艺术价值更加非凡。
匾额上“九边第一泉”五个大字豪气冲天,而半大字“古无量寺”则显得庄重而古朴,两者相得益彰。小字部分详细记录了修葺御泉井的经过和 商户们的名单,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如今,这块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匾额依然高悬于大召山门之上。每当人们驻足观赏,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百年前的匠心独运和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是大召寺的瑰宝,更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讲述着那些关于商业、文化和信仰的传奇故事。
三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明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它们宛如九条巨龙,蜿蜒在万里长城之上,守护着明朝的边疆安宁1。
一是历史的渊源与设立。1368年,明朝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十三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以抵御北方蒙古的侵扰12。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九边重镇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开平卫内迁到嘉靖二十一年,九边重镇成为了明朝北部边防的重要支柱,它们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构成了明朝的外围防线,保护着北京的安全。
二是九镇的风采与布局。
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蓟州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全长880余公里。
宣府镇: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
大同镇: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
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该镇长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偏头、宁武、雁门三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
宁夏镇:总兵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
固原镇(也称陕西镇):总兵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管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
甘肃镇:总兵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市)。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
三是九边的历史意义。九边重镇,不仅是明朝的军事防线,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见证了明朝与蒙古的对峙,见证了明朝的兴衰更替。九边重镇的设置,使得明朝的边防力量大大增强,有效地抵御了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保障了边疆的安宁。
四
根据古丰识略第八卷的详细记载,玉泉井位于无量寺(大召寺)前街的北侧。相传康熙皇帝在平息噶尔丹叛乱的过程中,经过大召寺,“于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康熙皇帝在此看到了神奇的泉源,因此将这口井命名为“御泉井”,并成为九边第一泉。
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之玉泉井在九边众多井泉中地位显赫,是最好的泉源。玉泉井共有井孔九眼,由南向北整齐排列,北为井神庙,围以红墙,把井区分为两部分:墙内一眼,墙外八眼。井神庙南端现存的一根青石柱上,刻有“源泉常混混”字样。《辞源》解释:“混混,水流貌,或流浪声也。”过去,在归化城的景致当中,有“石头旗杆木头庙”一说,就是指此处而言。
玉泉井,一口清冽甘甜的泉水,滋养了大召寺周边的每一寸土地。因这泉水的恩赐,大召周围茶馆林立,茶摊遍布,每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茶客。他们或坐或立,品茗谈天,享受着玉泉井带来的惬意。随着玉泉井名声远播,周边的饭馆、酒肆、戏院、药店、旅馆等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意兴隆。大至豪华商铺,小至街边小贩,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从古董玩物到生活琐碎,应有尽有。小手工艺人亦在此寻得生计,他们的精湛技艺,为这片繁华之地更添一抹亮色。玉泉井,不仅是一口井,更是大召寺周边繁荣的源泉与见证。
随着历史的变迁,玉泉井的名称也发生了转变。不过据历史专家考证,玉泉井实际上是在明代万历八年,为了解决大召寺生火用水而挖掘的,比传说中的御泉井晚了100多年。如今的玉泉井依然清澈甘甜,吸引着市民前来汲水喝。在这口古老的井中,人们感受到了岁月沉淀的美好和历史故事的传奇。
五
在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玉泉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而提及玉泉区,便不得不提那口传说中的玉泉井。无论是口头流传的故事,还是史册上的明确记载,玉泉井都是玉泉区得名的缘由。这口井,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也默默诉说着玉泉区的悠悠岁月。
一是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玉泉井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深入挖掘与玉泉井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等文化元素,丰富景点内涵,提升吸引力。同时,聘请专家研究整理,为游客提供生动详实的文化解说。
二是打造特色文旅项目。设立展览馆或博物馆,展示玉泉井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如模拟御马刨泉等,让游客感受文化魅力。结合玉泉井文化,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如御泉文化节,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交通设施,提供便捷指引和停车服务,设置清晰导览标识,方便游客游览。开发特色餐饮和住宿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四是强化宣传推广。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游览。
五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结合玉泉区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玉泉区,不仅有着玉泉井的传奇,更拥有大召寺、席力图召、五塔寺、观音寺等一众名胜古迹,点缀在这片土地上。这些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开发旅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