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不愿相见。村长亲自去请也不行,余财发生气地说道:“他当了大官,从不想帮我们兄弟姊妹,还拿我当弟弟吗?”

“再说了,他现在都当了那么大的官,我倒从未见他给家乡办点什么事情!”

他话音刚落,余秋里就从门外走了进来,将他的抱怨全部听在了耳中。

看到哥哥空荡荡的袖子,他一肚子的气顿时憋了回去,想说些什么也说不出了,只好扭过头去闹脾气。

“我确实是担任过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这样的重要职务,但是你要清楚,我并不是江西省的计委主任,更不是咱们吉安县的计委主任。”



将军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在弟弟他们看来,余秋里似乎做了大官,生活比他们好多了,怎么就不能给他们“通融一下”呢?

余秋里并不是不为家乡的百姓考虑,而是他的职务注定让他要将全国人民放在心中,不能因为这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就区别对待。

听到这句话,弟弟的脸色才有了些变化,屋子里的气氛也稍有缓和。

其实这次回乡探亲,余秋里看到家乡的百姓们生活困顿,经济条件亟待发展,他的心中也不好受。

老将军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工作十分忙碌,事事都亲力亲为,可想而知,他的时间有多宝贵。

但就在看到家乡发展情况后,余秋里取消了之后的计划,临时选择和当地的地委开了一天的会议。

在会上,余秋里关心了吉安各项民生情况,和他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家乡的经济给提上去,为百姓能够改善生活条件操了不少心。

然而,这些他都没有告诉家人们,作为吉安的儿女,他从未忘记这片土地的父老乡亲。

老将军心系家乡,但公私分明,唯独在原则问题上不愿意做一点让步,谁来求情都是一样的结果。

这次回乡,看着几个长大成人的侄子侄女们,余秋里一进门就把话放在前头,说的明明白白,申明了自己的态度。

“你们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别想借着我的身份沾光。”

不久之后,侄子考上了军校,他想要换一个更好点的学校,于是便专程找到大伯,要他说句话,行个“方便”。

谁知道,他带着期待来到大伯家里,最终却只得到了四个字“没有必要”。

不管他怎么说,大伯都不愿意给他使用特权,无奈之下,他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

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提过要求。

还有老家的侄女,考到了军校,但是文化分不够,也希望余秋里能够帮帮忙,结果他回复的依旧是那四个字“没有必要”。

因为大伯的铁面无私,侄女复员后回到了老家,成了一名服务员。

甚至就连他自己的儿子,他也不留一丝情面。

儿子余浩从对越战场下来之后,靠他的面子被安排到了一个总政下属单位,他大发雷霆,将自己的孩子给赶出了北京,最终又把他给送回了前线,让他为国家做贡献。

多年来,这个令人尊敬的老革命家始终坚持着心中的铁律,尽管家人们对他有些不理解,甚至因此和他疏远,但是在他看来,这就是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底线。

一旦越过了“红线”,规则就形同虚设,这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尤其是干部的子女亲属,更不能拥有“特权”,否则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资料来源:余秋里诞辰100周年,将军曾言是副总理却非家乡计委主任——澎湃新闻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