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主要为大家“云”关于山西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
明清时期,晋商的兴盛大大推动了山西工商业城镇的发展。在商业贸易中,除了陆运,水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黄河水运的便利,自然也成就了一批沿黄的商业重镇。在这些商业重镇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曲、保德、碛口和河津。
位于黄河岸边的河曲县西口古渡
河曲
明宣德年间,在今天的河曲县城设立的河保营,这本来是一座军事堡垒,但到了清代,这里显然失去了军事要地的作用,倒是成为汉蒙两族商品交易的场所。康熙年间,这里“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乾隆年间,更是繁荣。往来和居住于此的人口是河曲县治所河曲营的十倍之多。于是,治所迁移至此。至道光年间,这里已发展成为水陆通衢,沿黄河边上,十里长滩,众多商号齐聚于此,坐地经营。
保德县城一景
保德
保德一名取自“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从名称即可看出,这里也是与军事有关。宋淳化年间在这里设定羌军,景德年间改为保德军。清光绪《保德县乡土志》说,清初,东关被辟为商埠,到清末,商号即有22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相关史料记载,有货船可载二万斤,由包头镇顺流而下,舟行至此,必用当地人掌舵,才能平安出峡。也有用动物皮充气做的筏子,运载货物,也是来自于包头。
今日碛口古镇
碛口
在清乾隆之前,碛口虽然在黄河边上,但与商业几乎不沾边。乾隆年间,临县湫水河与黄河同时泛滥,冲没了湫水河边的侯台镇,也冲毁了黄河边的曲峪镇。两镇商贾不得不搬迁到地势相对较高的碛口。到道光年间,碛口镇已有60余家商号店铺;到光绪年间,云集此地的商号便有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绥远、陕西及山西各地400余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在此设巡检,每年征税可达20万两白银。
河津夜景
河津
相较于前边三个商业重镇,河津只能算作后起之秀了。清初,河津商业并不发达。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即使有外出做生意的,也没有富商巨贾,都不过是些小本买卖。然而,到清同治年间,河津已是“商贾盈途,渐趋繁华”,有点商贸重镇的雏形了。这得益于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粮食交易量的增加。有数据显示,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河津有商号375家,资本总额达21.7万两白银。
在这四大商业重镇中,如今广为人知的就是碛口古镇了,当然这也得益于旅游开发和对其商业历史的深入发掘。而其余三座,人们也几乎很难将其与商业重镇相联系。
这里是“”,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