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北洋军阀直系中,仅次于曹锟的二号人物,在其长期军事生涯中,战绩辉煌,战功赫赫,在接连取得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之战的胜利后,执掌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

其直属的第三师,被誉为“常胜军”,其本人也有“常胜将军”之美誉。

他巅峰时,拥兵数十万,坐镇洛阳。其大本营洛阳,是全国事实上的政治中心。50大寿,维新派首领康有为赠送一副寿联,曰:“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世;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真实反映了吴佩孚此时如日中天的状态。

吴佩孚,还是首位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封面上介绍词“General Wu(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 (中国最强者)”。



可是这一切的声望,都随着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惨败,而如过眼云烟。还被少帅张学良晚年在口述历史时,狠狠鄙视,而且话说得很难听,言语很粗鄙,几乎到了谩骂的地步。

吴大帅以关公为偶像,也有自比的意思,张学良却说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几乎是矬子里拔将军的意思。

张说:“我最不佩服他,我不晓得吴佩孚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名气,说到他指挥作战,那是毫无能力。所以,第二次直奉战争,叫我们给打了个稀里哗啦。

这个人(吴佩孚)除了会吹之外,没有别的能耐。我真是看不起他,他只是个会写点字的人。

吴大帅在张少帅眼中,被贬得一文不值。不懂军事,不会打仗,只会舞文弄墨。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谁让吴佩孚的直系在张的奉系的打击下,败得那么惨,那么快呢。



按照张的说法,吴佩孚无能的表现有哪些呢:

三倍的兵力优势不能破敌,不会用兵。山海关作战的时候,奉天出了七万人,直系山海关来了二十万,比奉系多三倍,还让奉军给打败了。

添油加醋战术,不懂集中优势兵力,导致部队被各个击破。军队打仗最忌讳“各个击破”,但吴佩孚是一个师一个师地增兵,来一个师,被奉军击破,再来一个师,又被奉军击破,就这样,吴佩孚输掉了战役。

对前线的紧急军情置若罔闻,直系第一师被打得最危急的时候,已经支撑不住时,向吴佩孚求援。吴佩孚没有提供必要的实际援助。而只是写了一张纸条打气“张学良黄毛孺子算什么东西,本大帅一到前线,他立刻逃掉”。结果,自然是这个师被奉军打败,司令部都被抄,纸条落入张学良之手,张还特意给裱装挂起来。不知是不是这句轻视话语伤了少帅的自尊心,才导致后来对吴佩孚口出恶言。

对部下苛刻,残忍。吴佩孚手下一个叫做冯玉荣的旅长,部队被打败后,冯旅长自杀谢罪。吴佩孚还将其脑袋割了下来,挂在杆子上示众,来震慑其他将领。这种做法,让张学良很反感,很不以为然。吴佩孚确实很喜欢割军官脑袋,在后来的北伐战争时,吴佩孚亲自将几位放弃阵地的旅长、团长斩首,并下令将他们的首级挂在电线杆上示众,但仍未挽回被北伐军击溃的败局。

张学良的说法可能也有些道理,但是吴佩孚也有他的苦衷和困境。吴佩孚还有个顶头上司曹锟,有许多部队是曹锟一派的,并不是吴佩孚的嫡系,虽然都属直系,但派系众多,指挥部队作战,多方掣肘,不能得心应手。直系内部心怀鬼胎,离心离德,而且矛盾重重,各打自己的小算盘,难以形成合力。终于导致战况在最激烈的时候,直系大将冯玉祥、孙岳、胡景翼的临阵倒戈,给了吴佩孚致命一击。



吴佩孚虽然以作战勇猛闻名,但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旧式军人,率领着一只旧式军队,与之相比,奉军的武器装备更先进,军官素质更高,最后吴佩孚败得一点也不冤枉。

当然,918事变后,吴佩孚对张学良多有指责,“……国仇你不报,家仇你不报,你父亲的棺材要竖起来了!”,语气很严厉,说得少帅惶惶然。所以到晚年张也反戈一击,口无遮拦,嬉笑怒骂地贬损一下吴大帅,出口恶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