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当时国内解放战争刚刚落下帷幕,战士们有很多都没来得及褪去硝烟,就急匆匆赶赴战场,面对以美军为首地联合国军,很多人心中并没有足够的底气,事实上也是如此,美军在二战中确立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地位,其先进的工业化水平,是当时处于废墟上的新中国远远不及的。
苏联虽然对志愿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援助,但真正大规模的军事援助是在1951年10月双方正式签署协议以后才开始的,按照计划,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的话,我军原本是想在3年内完成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可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志愿军战士也不得不走上疆场。
实际上早期接手的苏械装备中,波波沙冲锋枪是比较受战士们欢迎的武器,既轻巧火力又猛,早期东北的军工厂曾简单的仿制过一批,被定名为50式冲锋枪,但是数量不是很多,但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参战,手里没有像样的装备,确实是捉襟见肘,因此上级下令,要求庆华工具厂连夜生产50式冲锋枪。
此时的庆华工具厂,才刚刚按照上级的要求搬到黑龙江中北部的小城北安,由于缺少运输的工具,当时的工具厂的工人,几乎是采用最原始的人力拖拽的方式,才将生产枪械的机器搬到了营地,还没等松口气儿,就立刻接到了命令。
由于是猝不及防之下,当时工厂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准备,虽然之前就有过仿制冲锋枪的经验,但缺少图纸,缺少技术工人还是当时工厂面临最大的困难,为此工厂科研人员加班加点重新绘制图纸,光是完善的图纸就有上千份,虽然波波沙冲锋枪本身就是按照战时批量生产的要求设计的,但对当时缺少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尽量减少设计难题,很多原本已经简陋的波波沙冲锋枪,进一步地被简化,原来故障率较高的大弹鼓被放弃,改用35发弧形弹匣供弹,减轻枪支整体的重量,全枪采用焊接、铆接的一次性成型工艺,大大简化了生产的流程,更为关键的是,在短期内,生产出来的冲锋枪还必须经受严格的检验,以确保质量过关。
按照质量要求,每把50式冲锋枪,在出厂前就要求连续发射一万发子弹不出故障,否则一律入库封存,每把枪还必须要经受恶劣环境天气的考验,以确保上战场以后,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连续90天的攻关生产,第一批2000多支50式冲锋枪于1950年6月被送到了志愿军战士的手中,配合我军优良的穿插战术,冲锋枪的作用凸显的淋漓尽致。
根据一组数据统计,庆华工具厂在抗美援朝的3年时间里面,共生产50式冲锋枪38.5万支,有效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役的胜利,成为了那个年代我军战士的标志,1952年秋,志愿军某部官兵还给庆华工具厂发来感谢信,并要求制枪工人将照片寄给他们,也好让他们看一看生产这些枪的无名英雄们,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后来歌曲之中传唱的“接过雷锋手中的枪”,这个枪在当时就是50式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