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枪能击败坦克?看到这里,读者们恐怕会认为笔者在跟大家说笑话。坦克重达四五十吨,拥有最坚固的装甲,别说是冲锋枪、机关枪,甚至连普通火炮也不能奈何它们分毫。冲锋枪,哪能对付坦克?然而在朝鲜战场,我军官兵就是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苏联武器一直以廉价、皮实、火力猛而著称,就如苏联军械师沙普金所说:
“将一件武器设计的复杂,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将一件武器设计地简单,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到了战场上,再精良的武器也是消耗品。因此最好的武器,是能够大量制造、便于维护的武器。而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就是这种“简单”武器的佼佼者。
“波波沙”冲锋枪的学名是PPSh 41冲锋枪。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吃够了敌军冲锋枪的苦头。因此为了弥补单兵火力的缺憾,苏联也开始基于德国、芬兰的冲锋枪,研制自己的自动武器。
到了1941年,帕金研制出PPSh 41冲锋枪,俗称“波波沙”,并于苏德战争前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从武器构造来说,波波沙的设计非常简单。机匣、枪管套都用薄钢板冲压制造,整个武器比较紧凑,不必要的重量都被尽量去掉。
但在简单的同时,“波波沙”冲锋枪又加入了传统的木制枪托和枪身。由于木制枪托、枪身费工费料,甚至被西方设计师视为奢侈品。但对于地大物博、人多势众且采取计划经济的苏联来说,这种“奢侈”的设计反而十分廉价。
从保养上来说,波波沙冲锋枪十分方便拆卸,保养方便。如果你实在太懒,不想保养,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波波沙的枪管全部用了昂贵的镀铬工艺。只能说,这真是老毛子特色的“廉价”啊。
从性能来说,“波波沙”的臭毛病是很多的。首先它重量不轻、尺寸不小,射程和威力都有限。从准确度来说,也是相当成问题的。但是好就好在,这种武器十分利于批量生产。凭借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前方红军战士几乎能做到人手一把,打得德国鬼子闻风丧胆。
与此同时,“波波沙”还特别耐操,无论是雨雪、污泥还是低温,都不能阻碍其向敌军倾泻弹雨。反观德军冲锋枪,在低温环境下经常会卡壳。便宜,未必不是好货。
二战结束后,波波沙逐渐退役。但在朝鲜战场,“波波沙”冲锋枪又迎来了第二春。由于我国枪械生产刚刚起步。因此,我军将廉价,并适合在低温环境下作战的“波波沙”作为仿制的重点枪械。经过刻苦攻关,中国最终于1950年夏研制成功,并将之命名为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
1951年,中国版“波波沙”冲锋枪开始大量装备部队,成为志愿军手中的利器。与苏联“波波沙”相比,我军的“波波沙”减轻了重量,毕竟志愿军战士不如苏联军人那样人高马大。可容71发子弹的弹鼓,被替换为弹夹。
到了战场上,“波波沙”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武器方面来说,我军远远不如美军,就像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然而在轻武器方面,“波波沙”冲锋枪却弥补了我军火力的不足。
对于中国的武器,美军自然是不屑一顾的。但是“波波沙”冲锋枪却是个例外。只要有手持“波波沙”的我军战士牺牲,美国人便会丢掉自己的步枪,去捡地上的“波波沙”。(在越南战场,美军也经常捡越南军人的AK47)
然而“波波沙”开火时,声音与美制冲锋枪不同。因此美军官兵经常在听到“波波沙”的声音后乱扔手榴弹,结果却误伤了自己人。因此,美军再也不敢使用“波波沙”了。
在战斗中,我军经常利用“波波沙”的射速抢得先机,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坑道战”阶段后,“波波沙”更成了我军的主战兵器。因为“波波沙”便于近身作战,火力密集,而且不容易误伤。在争夺坑道时,志愿军通常两人一组,在“波波沙”的掩护下交替掩护向前推进。
到了后来,我军官兵还将手电筒绑在冲锋枪下,可边照明边射击。我军原本就擅长野战,如今更是如虎添翼。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战斗小组经常利用坑道渗透到美军背后,然后打光“波波沙”一个弹鼓,扔几颗手榴弹,给美军造成极大伤亡。
与此同时,我们志愿军战士还会利用“波波沙”来打坦克。一开始,志愿军主要是趁隙爬上敌军坦克,掀开顶盖,然后用波波沙往里面扫射。例如战斗英雄谭秉云打坦克时,就是利用反坦克手雷炸断其履带。然后一把抓住坦克上得到凹行铁环爬上坦克,最终向敌人坦克舱内射出仇恨的子弹。
到了后来,志愿军官兵突然发现,表面刀枪不入的坦克,实际有个弱点,那就是它们的通气孔。朝鲜战场,路况复杂,坦克行动非常迟缓。而埋伏于道路两旁的志愿军官兵便可趁着夜色摸到敌军坦克身旁,然后将冲锋枪口插入坦克通气孔。在一轮猛烈扫射后,坦克内的美军士兵必然非死即伤,无人驾驶的坦克自然也由“铁王八”变成了“死乌龟”。
到了朝鲜战争末期,人民志愿军已经成为冲锋枪装备最为普遍的军队,有些步兵营几乎清一色地配备“波波沙”冲锋枪。而我们熟悉的雷锋,他手持的就是“波波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