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制造强省、教育强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制度,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示范高地。
在1月13日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联合对新政予以介绍和解读。
夯实基础:支持中等职校和普高同批次并行招生
面广量大的技能型人才是中国制造的基石。面对江苏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若干措施》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招生机制,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支持无锡、苏州等市拓宽技工院校招生范围,采取“招工+招生”模式,引导中西部的优质生源到江苏上学就业;在职业学校建立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常态化招生机制,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职业学校提升职业技能,推行“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模式。
职技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江苏现有各类职业类、技工类学校422所,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7万人左右。据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介绍,江苏技工院校坚持面向就业办学、面向产业办学,新开设数字技能类相关专业129个、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42个,与京东等2762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有机衔接专业设置与用工缺口,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8.5%以上。
近年来,江苏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省职业教育办学综合实力、总体规模和区域均衡度均居全国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崔春霞表示,省教育厅将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增强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示范辐射作用,打造更高水平的江苏职业院校体系,助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还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公办职业学校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
加快培育:推动技能人才参与技术革新技能攻关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若干措施》提出将推动高技能人才参与技术革新技能攻关,引导“链主”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教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智改数转网联、先进制造业集群、“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建强急需紧缺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
“为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江苏将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及部门专项经费等,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竞赛等领域的资金保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支持培育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黄中茂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诺,江苏将重点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强化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等方面,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助力全省技能人才队伍提质增量。
《若干措施》提出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企业参加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并探索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时的加分参考。
对此,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余雷表示,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很重要的原因是江苏拥有一大批优质制造业企业和产业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提高优质制造业企业的人才集聚能力,江苏将协同推进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工程,面向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每年遴选支持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省市联动建立制造业人才培养梯队,强化跟踪培育、促进赋能进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省“333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
拓宽渠道:不拘一格评人才
《若干措施》提出,要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快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支持企业推行“车间+考场”互动评价模式,在工作岗位、生产过程中考察职工技能水平。
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树华介绍,近年来,总工会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出台多项举措示范引领提升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推动将一线职工创新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职业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晋升的重要参考。聚焦江苏“1650”现代产业体系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去年共组织开展141项全省引领性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带动各级开展各类竞赛5900多场,参赛职工111万人次,3.6万人次晋升了技能等级。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徐彦秋表示,《若干措施》整合跨领域资源要素,形成跨部门工作合力,在诸多方面先行先试,“比如江苏积极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流动渠道;支持各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高技能人才配偶、子女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通过给予高技能人才荣誉待遇,激励他们追求卓越,带动更多人践行工匠精神,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浓厚氛围,引领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