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2024年是女性主义的元年。
内娱尤其如此。
从年初的贾玲,到年末的邵艺辉,女性话题似乎承包了日渐萧条的影视圈一半的热搜。
可热闹之下呢?
Sir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去年内娱的女性话题。
却发现——
那些胜利啊,大多是“看上去很美”。
01
2024年女性题材的影视剧确实多,而且还很爆。
比如年初。
一部贾玲的《热辣滚烫》,一部咪蒙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在春节时就占据了绝对的C位。
前者票房34.17亿,是整个2024年院线片的冠军。
后者当天充值就过2000万,成为短剧行业的标杆。
暂且不谈这些作品的质量如何,光是这样的成绩,就已经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
为什么?
前者的短剧,以“爽”为主,主打就是穿越到80年代后的女大学生,整顿婆媳、妯娌关系,甚至还不忘上手摸一把男主的八块腹肌。
几乎是想怎么爽,就怎么爽。
后者的电影,用拳击让自己脱胎换骨,在面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渣男时,敢拒绝,敢说出自己想要东西。
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女性观众开始“复仇”。
非但是开年如此。
接下来的这一年里,女性题材成了内娱为数不多的亮点。
在电影方面——
非但引进的女性题材作品,诸如《坠落的审判》《泳者之心》大受好评,那些本土的女性题材电影,诸如《出走的决心》《好东西》也获得极高的赞誉。
尤其是后两部,是2024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剧情片前两名。
剧集方面不遑多让——
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剧集同样被两部女性题材的作品囊括,《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
而其他诸如《不够善良的我们》《小巷人家》等也一度讨论热烈。
可以说,整个2024年是女性作品大丰收的一年。
女性话题更是如此——
在这一年,女性话题也往往成为大众的焦点,且取得一定的“进步”。
比如3月,《坠落的审判》在北大首映礼。
主办方安排了导演茹斯汀·特里耶与戴锦华教授、北大法语系主任董强座谈,主持人陈铭主持了这场映后座谈会。
在场的法语系主任董强先表露出了对导演年轻的感慨,并认为“不喜欢现在大家一看电影就带入性别议题”。
结果呢?
由于教授与主持人过多的发言,而占据了导演的发言时间,导致学生不满,大喊:“让导演说!”
女性观众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或者8月,《脱口秀与ta的朋友》登陆视频平台。
包括菜菜、Echo、唐香玉等女脱口秀演员纷纷开麦,大胆地谈论月经话题、社会枷锁、重男轻女等等。
她们说出了曾经不敢被放在桌面上谈论的尖锐话题,撕破了现实的遮羞布。
是开腔,也是“开枪”。
这当然是好事。
虽然我们放眼全球的话——
国际三大电影节女性题材占比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很高了,今年的奥运会也有不少“女性时刻”。
会发现,国内的女性思潮还在起步阶段。
但至少。
我们也开始与世界接轨了。
02
但是啊,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议题赢得了空前的胜利。
内娱的女性主义还处于蛮荒阶段。
它们左冲右突。
看起来热闹无比,但时常,会拐入一个不可理解的死胡同,变成朝向自己的利剑。
比如说,2024年谁最红?
可能这个问题你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个人,势必会在你的选项之内——
麦琳。
11月,在《再见爱人4》的综艺里,麦琳用一句“我配拥有一杯咖啡”以及“熏鸡事件”迅速霸屏热搜话题,并成为网友围剿的对象。
直到节目播出了最后一集,麦琳爆料自己的凄惨身世——被养父母捡的,甚至都不是收养,这件事给她带来的创伤,让在成长过程里,一直害怕自己被再次被遗弃。
“围剿麦琳”的话题从11月轰轰烈烈地开始,再到1月以这样尴尬的场面落幕。
让所有“围剿”的网友们,都成为这个巨大流量下的社会实验品。
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是如何在综艺里成为众矢之的,又如何在流量褪去后,曝光她的苦楚,完成了这一畸形秀的最后一环。
麦琳与我们,仿佛都是流量的小丑,被愚弄着、混淆着成为流量的帮凶。
这样的“反转”对麦琳来说,并没有实质性伤害。
但,比污名化麦琳更恐怖的后果是,日后,为了向流量献祭,而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话题去故意“制造疯女人”——用她的流产、她对生活与情感的焦虑、她是家庭主妇、她的苦难等,曝光在众人面前,让她先成为吸引流量的靶子,最后再摇身一变成为“受害者”。
这样的故事,让“疯女人”又一次被放在审判席上。
最后,一地鸡毛,毫无意义。
当然,针对麦琳事件你或许还有不同的看法。
但邵艺辉呢?
Sir觉得,最能体现内娱女性主义问题的,便是围剿邵艺辉事件。
因为点赞了一条关于吴柳芳的微博。
随后,她的微博、豆瓣被网友攻击,认为她在吃着女性红利一边又背刺女性,说她支持女性擦边。
但,问题是这条微博,只是在感叹吴柳芳的困境与无奈,并没有任何意向是教唆她“应该”去拍擦边视频。
一个常为女性发声的“活人”导演,如今,被迫成为了另一个“活死人”账号。
似乎,邵艺辉早已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所以,此时再看《好东西》里那个情节——骂王铁梅的单亲妈妈文章里,有不少是女性读者,更像是她一语成谶。
一夜之间,物是人非。
过去表扬她“觉醒”,现在痛斥她把女性主义当成“时尚单品”。
就连她“爱女”也成了一种掩饰,而本质是——恨女。
吴柳芳与邵艺辉一起都“消失”了。
前者,是被封,再到解封,最后二次封号。
后者,自己关闭了所有账号,打开了一键防护。
她们的出现,是迎合了此时的情绪;她们的消失,也迎合了此时的情绪。
在这个翻手云覆手雨的互联网里,对错就在一瞬间,邵艺辉从“女性觉醒代表”突然成为“女性叛徒”。
再看《好东西》更像是一场幻觉,电影里的女性,像是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一般,她们有着包容与无限的自由。
但,对比现实,却会发现,除了girls help girls以外,还有girls hate girls。
现实世界,给了《好东西》想要建立新的世界一盆冷水。
这才是最讽刺的,也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让女性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手段,让“她”成为女性权益推动的帮手。
而不是,向内讨伐。
未来,是需要更理智更成熟的方法。
03
当然,2024年的女性话题还有很多,恕Sir不一一列举。
像是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者刘晓庆的大女主发言,以及“小妞电影”与“老登电影”之争等等,这些话题有的让人拍掌叫好,有的让人紧皱眉头,引发了不同圈层的不同反响。
这些声浪看上去很美。
但热闹之下,却掺杂了许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杂质。
可因此这股声浪就不重要了吗?
不。
Sir倒是觉得,哪怕很多话题是冲着流量与争议而来,但有总好过没有,多总好过少。
因为当下女性的声音不是太大了,事实上是太小了。
还是拿电影为例。
很多人说,2024年的几部女性题材电影评分虚高,《好东西》高达9.1分,《出走的决心》也一度达到9分,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上一部豆瓣过9分的剧情片还是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而再上一部,是2010年的《让子弹飞》。
这么怀疑不无道理。
可为什么会这么高?(甚至于电视剧领域也出了个近些年最高的9.6分《山花烂漫时》)
其实是稀少。
众所周知,国内院线的观众,女性的比例一直比男性高。
这些年也越来越高。
在以女性为主的电影市场上,女性题材数得过来的还是那几部?
它们或者是小众文艺片——
就像先前的《送我上青云》或者《春潮》,以及今年的《乘船而去》《女人世界》。
或者是以女性为主体讨论着别的话题——
就像是《狗十三》或者《找到你》,前者聊规训后者聊母爱。
能够进入主流视野的女性题材很少。
观众“没的选”。
倒不是因为没人想拍。
而是因为,这类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上没有得到验证过,所以导致决策层面战战兢兢,不愿意冒险犯错。
经过2024年。
我们知道了,女性题材可以取得全年票房冠军,也可以获得年度最高评分。
甚至在这一年的豆瓣评选最受关注导演里,我们会发现,女性导演与男性导演已经平分秋色了,弥补了视角单一的缺陷。
Sir相信在今年。
女性题材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而占比越发庞大的女性群体,也会让更多的电影制作者们不得不去考虑在创作电影时,不再忽略女性观众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这会让整个市场良性运转起来。
所以怎么说呢?
没错,回顾这一年的“她时代”,我们听到那些关于“她”的声音,有的振奋人心,也有的成为流量的靶子,有的让人痛心疾首,有的让人重回“盲山”噩梦......
看起来杂乱无章。
但我们同样知道,这是构建平权、平等、自由社会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意识进步的过程。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着极端、不满、尖锐、碰撞或是对立的时刻。
但。
出现“她”的声音这件事本身更为重要。
毕竟先有选择,而后才能谈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