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博物馆上课的北京孩子”火上了热搜,撕开了当前社会最残酷的真相。
女孩想着,自己在北京工作已经有一两年了,但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国家博物馆看过历史,只有在书上看到过历史。
所以,她很想去一次,想在博物馆里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了解前人的智慧和文明的演进。
于是,她第二天就跟朋友一起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了。
博物馆现场,络绎不绝,每个展馆都挤满了前来参观的人群,这一点是令她蛮惊讶的。
然而,真正震惊到她的不是人山人海的现场,而是那一帮拿着历史书在研究文物的北京孩子。
老师在前方讲解,这帮北京孩子一边近距离的欣赏文物,一边手持笔翻开书本做笔记。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景象,女孩流露出了羡慕的目光。
但女孩羡慕的,不是看到能亲眼在中国博物馆看到后母戊鼎,而是北京的孩子可以在这里上历史课。
北京的孩子,只要想学习历史想看历史,他们就能来博物馆学习。
而我们想看历史,却只能在书上学习和想象。
北京的孩子们,走到少年宫只需要花1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而我们就要花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走到少年宫。甚至,一辈子也走不到。
不仅是羡慕家境优渥的她们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更羡慕她们骨子里散发的优越感和自信,她们勇敢有见识眼界,敢于尝试而我们敏感自卑,瞻前顾后...
所以,女孩逛了一大圈下来,内心充满了五味杂陈。
不是埋怨自己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也不是埋怨父母无能,而是羡慕有人正在过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
对此,不少网友看了之后也纷纷评论道:
“当时第一次去的时候,真的很惊讶,原来他们真的在故宫上课,但是那是我第一次去故宫”
“后排看不清屏幕上图片的同学看书”
“小明走到那里用了30分钟 我走到那里用了26年”
“大学了才去国博看到这些,一路遇到好多北京本地的学生,真的突然间就感觉到了这个差距感”
“所以富人只会越富,别人从小接受的知识和世界观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我们无法决定我们出生的环境,无法决定我们的样貌,无法决定这太多太多。
明明你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努力做到最好。而别人只需要凭借不同的方式,轻而易举的代替你所做的一切。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的命运,从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有人生下来就迎来了苦难。”
事实就是如此。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
余华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基本决定了他以后的道路,意思就是说,童年的生活之路基本上就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活。”
一个人以后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广阔还是狭隘,主要是取决于他的童年时期所养成的心理。
网上有网友说:
“原来我触不到的不止是少年宫,还有一个词叫研学”
前段时间,学生放暑假、放国庆假期那会,不少学校都有举行“研学游”活动。
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
于是,有网友晒出他们学校带领学生去“鸣沙山月牙泉”研学的视频:
“少年向往热烈和自由的心正在蓬勃生长,纪念高一孩子们第一次研学,同样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研学。”
视频里,我们看到学生们热血沸腾的从沙漠顶上奔跑到沙漠脚底,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快乐。
这大概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信这也会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吧。
但在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分为两拨人,一边是:
“我们还去了日本和英国”
“我们小学每一届五年级都组织去澳大利亚研学是自愿,去一个月2万,包含机票住宿吃食然后他们是住在当地人家里的”
“嘻嘻,我们周四的法国之旅开了”
另一边则是一堆人都在问:“研学是什么?”
“河南高中我都没见过研学向”
“同学坐一辆火车我都不敢想这有多好玩”
“高中竟然有研学,外面的世界超乎我们的想象”
是啊,普通人走不到的地方何止是少年宫,还有研学。
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什么样的学校,你所接触到的家庭教育和教育资源也是大不相同。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视频:
视频内容是采访北京海淀某小学的孩子们问题只有一个: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
小朋友们各自回答道:
“我爸爸是北京大学英语教授,他们都是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
“曾经也在大厂工作过,现在在家经常用英语和我交流”
“我爸是外交官,我妈也是外交,他们会指导我学习、给我讲课”
“我姥姥姥爷都是清华大学教授,我姥爷给我补语文,我姥姥给我补数学,我妈妈给我补英文”
作为一个在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人,无法想象这样的在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会手握多少我们穷极一生才能拿到的资源。
他们是出生在起跑线上,可他们优秀的背后都是上几代人所积累而来的。
所以网上有一句话:
“凭什么觉得你十年寒窗能比得过人家三代从商”
这句话,如同一把尖锐的匕首,刺痛着我们的心灵。
它所表达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一种无奈和不平。十年寒窗,是每个人在求学路上都曾经历的阶段,也是走向成功的一道必经之路。
然而,这个路径是否能够带来想要的结果,却往往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出生在不同的家庭,过的生活截然不同
的确,出生在有钱人家的孩子和贫穷人家的孩子,过的生活完全是两种人生。
有网友说:
“十八岁生日那天,她在酒店里当服务员,这个经历一辈子都忘不了。”
因为那天,江苏的某家婚礼会场,有父母给自己那10岁的女儿举办了一场梦幻无比的生日宴。
这一场生日宴,她目睹了全过程,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羡慕这10岁小女孩不止赢在起跑线上,且还是出生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里,她的父母很爱她。
这一刻,网友也真正见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是拼搏一辈子都到达不了的高度。
还有的男生表示:
他在广州实习,工作还不到一年。
国庆节那天,他爸爸来广州看他,说顺便看看广州的房子。
当时,男生还以为爸爸只是简单的想摸摸行情,踩踩楼盘。
可结果,他爸爸直接全款买下了一套房。
在这之前,男生也和爸爸去看到过房子了,只是他还没想好要不要买。
就这样,他迷迷糊糊喜提了“人生第一套房”
在世界的这边,我们能想象得到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快乐;
而在世界的另一边,却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了。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很多小女生从小就开始留长发了。
网上有一位老奶奶,看见自家孙女留的头发挺长了,觉得应该能卖不少价钱了吧?
于是第二天,她就带着孙女上街了。
小女孩还以为奶奶是带自己去把头发修短一点的,可结果,奶奶是带她去卖头发的地方,询问老板可以买多少钱。
在得知能买500块后,奶奶高兴坏了,直接让老板从头发根部剪断。
视频中,小女孩崩溃大哭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到心疼和无奈。
才500块啊,为了这点钱,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是父母的一块宝;而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就是父母的工具人。
对于底层家庭的父母来说,孩子的出生不是父母爱的陪伴,而是约定好的任务。
它们是投资产品,是功利产品,是养老产品,是无脑享乐的苦果,甚至是一种意外的负担。
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羡慕出生在有钱且有爱的家庭里的小孩了。
不要和别人做比较,做自己就好
在歌曲《你曾是少年》中有这么两句歌词:
“你我来自湖北四川广西宁夏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的小镇乡村,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
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某天夜半忽然醒来,站在寂寞的阳台,只想从这无边的寂寞中逃出来。”
这两句歌词,描述了当前社会的残酷现实。
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拼了命的读书,拼了命的在北上广闯出一片天地。
可现实却是残酷的,没有家庭背景的小孩,哪怕再怎么努力读书,再怎么闯,也很难闯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水平。
哪怕是这样,我们难道就该放弃吗?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出身不同、家庭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遇到的人不同……
所以呀,人与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老话常说:“人比人,气死人。”
如果你想追求平淡的生活,那我们要学会接受平庸的自己;如果你想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那我们就努力读好书,努力拼搏。
努力读书,不一定能让你成为完美的人,但能帮你不断地完善自我。
所有啊,这个世界的声音太喧嚣了,有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