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网悄然发布了一则关于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秘籍”,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清华这回不只是说说而已,直接祭出了“教学评价预警+帮扶机制”的双重保险,还实行了教师界的“生存大挑战”——退出机制!这波操作,简直是给高校教师圈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原来,不止清华,全国多地的高校教师们都已经感受到了这股“退出风”。天津早在2020年就率先搞起了量化评估,思政课老师们得小心了,一不小心成了“末尾淘汰郎”,那可就得待岗培训,连续两年还这样,就只能说拜拜了。据统计,2023年天津就有9位思政课老师“转岗成功”。
福建、北京也不甘落后,纷纷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了思政课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仿佛在说:“教学不行?那就换个岗位继续发光发热吧!”
教育部一看这架势,也跟着喊话:“各高校注意啦,思政课教师要严考核,不达标者,请自觉离场!”这还不算,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就一直在琢磨怎么让高校教师队伍“活”起来,退出机制成了关键词。
那么,老师们到底犯了啥错,会面临“退出江湖”的风险呢?别急,咱们以思政课老师为例,违法违纪、散布错误言论、教学质量差、学术不端……这些都是“红线”,踩到了,就得按规矩办事。不过,学校也挺人性化,退出后还能申请转行政岗,只是两年内别想再回思政课堂了。
有的学校更细,比如南昌医学院,连不参加教研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不合格都能成为退出的理由。烟台南山学院则强调,教学事故、未取得高校教师资格,也是“出局”的硬指标。
话说回来,这退出机制虽好,但也得讲科学、讲公平。不能光看一面,得全面评价,别让好老师冤枉了。同时,退出后的安排也得妥当,给老师们留条后路,毕竟,谁还没个状态不佳的时候呢?
高校教师退出机制这股新风,吹得既猛烈又温馨。希望它能真正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让高校教育更上一层楼,也让老师们的教学之路更加宽广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