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现在孩子真的是太难教育了,养个娃也比起早贪黑上班要累得多”

可事实上,当我们在孩子那里感受到的是痛苦时,孩子也不例外

认识一个朋友,她居然告诉我,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跟父母脱离关系

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我还误以为她缺少感恩之心、也并非交友里的良人,可真正听到她童年一些陈年旧事后,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原来,朋友从小被她的父母当工具人一样养着,目的也是为了拿某某和她攀比

如果能顺利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日子还好过些,一旦被人比下去、掉队了,那不是罚抄打骂、就是关禁闭反省

在那段成长经历里,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家伙,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有哪个像你这么不省心”



殊不知,在朋友的眼里,她也是那个日夜想要逃脱牢笼的痛苦心理,在妈妈那里永远也都是被责备和讽刺所覆盖的寒冰

即便是妈妈口口声声地强调“都是为了你好”,可这种痛苦和压抑的爱,她宁愿不要…

所以说,养孩子这件事,一旦我们感到“痛苦”了,那就一定要及时开窍

开窍什么?

开窍的是,痛苦的不只是父母、还有孩子

开窍的也是,痛苦说明我们的育儿方法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做好调整

想要让育儿这件事情变得简单,想要和孩子之间相处的轻松,那开窍便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了

比如,以下几种开窍方法,就可以有效减少养孩子的“痛苦”



01

平复好自己心情

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养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孕育生命的美好事情,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你会感到痛苦,那问题十有八九都出在自己的身上

看过一个小视频,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后妈妈的育儿经验,她在谈及养娃知识与痛苦这件事情时,发表了三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一,对学校教育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第二,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第三,对自己家庭教育的标准要求又太低



仔细想想,真相确实如此

•首先,对教育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那是因为学校承担的基本功能就是扫盲,让孩子可以拥有一定的知识、价值观去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但学校教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学霸也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受家庭环境所影响

•其次,对孩子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那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是不同的, 我们不能用学霸的标准去要求学渣,爸爸妈妈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做不到也是常理之中,只有平复好自己、孩子才能被平复好

•最后,对自己家庭教育不要标准太低,那是因为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如果一只不会飞的母鸡生出了一堆鸡崽,却天天要求这群鸡崽必须会飞,那怎么可能呢?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应该只用成绩去判断孩子的好坏,多发现他们身上可取的闪光点,你会发现孩子要比想象中更有趣,也比你之前相处起来更轻松自在

这就是所谓的育儿开窍,也是改变痛苦教育里的第一个要点:降低期待值,让孩子做一个身怀绝技、脚踩优点、头顶乐趣的祖国花朵

如此,我们眼中才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的眼里也能看到光芒,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更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02

相信孩子会变好

不要总想着去纠正错误

人生最痛苦、最糟心的事情是什么?我想了很久,终于得出了一个答案:终生被情绪所奴隶,然后又稀里糊涂地把身边最亲近的人给伤害透了

这个结论,可是适用于身边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家庭教育里的情绪遗传性更为常见

在兰妈的身边,就见到很多脾气很差的人,通常一聊天都得知有个同样情绪差的原生家庭

有时候明明想要克制情绪,可无形当中就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这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种下的因果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是生活在无争吵、无攀比的正面情绪家庭下,那孩子肯定是幸福而乐观的,即便是遇到困难和委屈的事情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心里极端

记得心理咨询室内,有一个妈妈面露难色地向咨询师求助说:

“以前挺认真、乖巧、也懂事的女儿,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突然变得狂暴狂躁起来,动不动就对我和她的爸爸大吼大叫,有时候还要动手打我们,我们这孩子现在的心理问题挺重的啊”

咨询师把孩子喊过来进行心理沟通,可当女孩没有半分搭理的模样,妈妈气急败坏地直接把孩子往前推,然后还烦躁地说:“看看你现在别扭的样子,简直是无语透顶,我让你好好学习你不听,我问你到底想干什么也不说,你想干嘛?想逼死我吗”

然而,刚说完这些话,咨询师就立马打住,斩钉截铁地对妈妈说:“我看这病也别看了,教您一个方法,回家后每天发现孩子一个优点,坚持15天,你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果然,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直呼方法管用、省了不少心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期望式失落效应”

当你期待太高、又得不到预期效果时,心里面就会失望而沮丧,而受到负面的影响,你身边的人或事都会受到牵连,甚至产生不愉快的结局

同样的道理,养孩子之所以会感到痛苦,也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当孩子学习得太辛苦、成长得太累时,自然就很容易出现“爱怎样就怎样”的摆烂和叛逆心理

所以,不想被情绪奴隶、不想做一个只会抓狂的家长,那我们要开窍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相信孩子会变好

比起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孩子也更需要“真棒,今天比昨天进步多了”的鼓励和认可声

这也是减少育儿痛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03

如果孩子“烂尾”

那就试试断供的方法吧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感到很痛苦、很疲惫、很迷茫、又很无助,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的东西太多了

包括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压力、还有太多的满足,这些都会导致把学习的压力和动机体现在家长使劲、所以孩子不学习的情况

换句话来说,也是家长的阻止,孩子才会坚持打游戏

孩子所反抗的,也是家长肆无忌惮干涉,然后还志得意满地对孩子说“都是把你惯坏了”

这是一种会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管理方式,也是导致教育痛苦的直接原因

认识一位妈妈,她在席间吃饭喝了些酒,聊到培养孩子这件事情时,他又猛地端起酒杯一口干了



趁着酒意正起,又转身对后面的女儿说:

“你知道为什么我现在没钱吗?因为钱都花在培养你上边了,小学的时候三万六的出国研学,说报名就报名,你说喜欢跳舞,就给你报几百块的一节舞蹈课,你说想要吉他,也是二话不说给你捡贵的买,到了中考那年,老师说你基础差,就多花钱一对一辅导,光是那一年的补课费用就花了十几万…”
“你说说,我现在还能有钱吗”

女儿听完这些话后并没有感恩戴德,反而不耐烦地指责说“烦不烦,这些话我都听得耳朵快起茧了”,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到这里,妈妈更心酸了,眼角含着泪摆摆手说:“得,这孩子算是烂尾了,省吃俭用就培养出这样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娃,学习也压根就学不进去”

事实上,这就是在孩子面前给得太多的结局,不论是压力、期待、还是满足,给得太多就会很容易出现一连串的教育问题

那如果孩子真的“烂尾了”又该怎么办呢?单亲妈妈的堂姐支招说:“如果孩子实在是冥顽不灵,说什么都没用,那就试试断供吧”

原来,堂姐常年在外面上班,太忙、也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弥补式教育,只要是孩子开口要求的,就会想尽办法满足

可给得太多了,只要有一次没有满足,就会忘记你之前所有的好,甚至还把你当成提款机一样,有钱了直接取、没钱了气得踹一脚撒气



堂姐的情况就是如此,意识到女儿被“养废”之后,她就开始了断供模式

女儿要什么不会立马满足,甚至学校饭卡没钱了也不主动交费,直到孩子憋着没招了找到妈妈说:“我饭卡里没钱了,能不能帮我交下钱,我已经蹭了同学两顿饭了”

这就是所谓的“断供”治疗法,家长养育孩子是义务,但绝不是无限满足的提款机,我们可以满足孩子,但这份满足也一定是经过孩子深思熟虑后的产物

也唯有如此,孩子才懂得珍惜



那么,关于“养孩子之所以痛苦,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开窍”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