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间房里的“菌菇娘”—王丽霞


1500余平米的赤松茸

5000余平方米的紫花脸

整体收入50多万元,有60多个村民参与其中工作,为其增收20多万元,纯收入大于5000元。

一串欣欣向荣的数字背后,是一位“巾帼女农人”的耕耘与收获,也是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她就是阿荣旗复兴镇六间房村的王丽霞。

她,有情怀



王丽霞,今年44岁。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12年的北漂生涯,她就像一辆加满箱油挂顶格挡的车,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冲。面对高频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她在内心一次次提醒自己,回家,回归故里。

2020年,王丽霞瞄准家乡复兴镇的创业机会,毅然辞去工作,回乡重新创业,尝试为村民找寻一条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霞妹子”。

她,敢创新



“我们村野生的花脸蘑都长在放牛的地方和牛圈周边。所以我在想,在这周边能长出花脸蘑,如果打造相同的生长环境,把紫花脸菌种植在附近,应该能行,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不多种些呢?”抱着这样的心态,王丽霞开始尝试在自家林地周边试验种植。

她经常去养牛户家里要牛粪来培育蘑菇菌,这样她又在村里多了个称号,乡亲们称她为“牛蘑王”。

2022年,她在自家水稻大棚和林间地尝试种植紫花脸蘑获得成功。当了解到赤松茸是世界十大“名蘑”之一时,她也试种了一部分,产量和销量都超出了预估。

从最初的几垄地,如今发展到5000余平方米的紫花脸蘑菇,陆续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计划今年栽培紫花脸蘑菇一万平方米左右,整体收入预计可达100万元左右。

她,有韧性



最初,对于母菌的培育有些棘手,培养料和种植料的选用对于王丽霞这个跨行业新手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

“那时候,还没有能够提取母菌的条件,我四处奔波,寻求帮助。得知我的高中老师有种植紫花脸蘑菇的经历,我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的培养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试种成功。”王丽霞介绍说。

对于栽培料的选用,王丽霞利用农牧业废料,深度还原了野生紫花脸蘑的生长环境。六间房村是复兴镇最大的水稻种植村,村里有大约100个350平方米左右的水稻大棚,全村养牛700多头,养羊3000多只,产生的秸秆、稻草、牛羊粪等,都是种植紫花脸蘑的优质栽培料,将这些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后放入地垄中,成为菌种天然的肥料,不仅使牛粪、秸秆、玉米芯等农牧业废弃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还很好地决绝了农民春季如何处理秸秆的问题,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春备料、夏栽培、秋出菇、冬培育......一年四季,六间房村的菌菇种植项目试点基地里总能看到“菌菇娘”忙碌的身影。

“刚从北京回家乡创业那会儿,因缺乏种植经验跌过很多跟头。但是我认为,遇到问题是常态,办法总比困难多,每个当下积极想办法解决。人生就像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即使身处最低点,但我们终将走向正无穷”,六间房村的一处水稻大棚里她忙碌着说。正是这种心无旁骛的坚持,让王丽霞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人”。

她,显担当



“家门口有这个合作社多好啊,我们在这干点活儿也不累,还不耽误农活,说说笑笑、轻轻松松就赚了零花钱,家里日常吃喝就够了。”六间房村村民刘美荣高兴的说。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菌菇基地各个运作流程中,通过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菌种供应、保底产品销售的方式来逐步做大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王丽霞学起了菌菇种植技术,让村里的妇女姐妹们足不出门就有活儿干,有钱赚。

“这两年镇政府对我的支持力度很大,自建立合作社以后,又准备好了冷库,随时储存紫花脸蘑和赤松茸,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现在菌菇种植不仅可以当作一项产业,还可以解决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吸引我们当地的大学生返乡就业,解决因外出打工所造成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多的问题。”





对于未来发展,王丽霞有着清晰的目标:“希望阿荣旗妇女联合会将从引领提升、暖心关爱、贷款扶助等方面,给予我培育和扶持。下一步,我还将积极参与旗妇联推动的‘巾帼直播’,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让我们的农特产销售插上‘云’翅膀,走的更远”。

四年下来,王丽霞身上多了不少标签,但王丽霞说她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农民”。她说:“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我的事业就在农村,我就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普普通通的女农民”。

从城市到田野,以奋斗姿态扎根土地,用女性特有的热情、细致和坚韧用心耕耘乡村新“丰”景,贡献着沉甸甸的“她”力量。王丽霞的奋斗故事,闪耀着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踏实肯干的农人光采。

来 源:阿荣旗妇女联合会

编 辑:林 媛

总编审:娜布琴花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