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无疑是民国时期标志性的人物,名媛、才情、浪漫、美丽,这些描写时尚女性的词语与她的夫君徐志摩的名字连缀在一起,曾经进入无数人的心底。先被追捧,后被诋毁,在那个女性初醒男权暴戾的年代,是一切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的结局。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曾震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其意便在于此。渔阳鼙鼓渐远,陆小曼留给历史的财富绝不是香艳的故事,她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方是其人生价值所在。
01
跌宕起伏的人生只有暮年才能看到它的惊心动魄,不会有人料到民国初名满京华的陆小曼,未到中年便陷入几乎失去尊严的贫困。
晚年陆小曼
由于徐家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徐志摩遇难后,陆小曼的生活陷入困顿。坊间多传因为陆小曼与王赓离婚,父母怒而与她断绝了关系,家中财产分文不给,实际全无此事。陆定生气是一定的,王赓毕竟是他选择的良婿,但在既成事实面前,他向吴曼华表达了对女儿的理解。徐陆二人能够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轰动京城的婚礼,促成者也是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至于陆家的财富,由于北伐战争,北洋政府经济崩溃,陆定因创办的中华储蓄银行倒闭而破产。幸而南京政府成立,未忘记这个辛亥老人,给了他一个财政部参事的职位。不幸仅两年,陆定便因病去世,吴曼华即与女儿相依为命。岂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家在常州的财产丧失殆尽,吴曼华愈加无力帮助女儿,不久也随陆定而去。
陆小曼身体羸弱多病,中年后难以卖画为生,或是情感,或是生活所迫,她与一个颇有艺术才华的官宦子弟翁瑞午同居了。这个选择无论令老朋友如何失望,无论令市井坊间如何贬责,都是陆小曼自由的天性使然。王赓曾当面表示还爱着她;胡适曾写信对她讲,只要离开翁,他便接她走,都被她直接拒绝。
命运的转折常如初春的风,无声无息地便将冰雪融化,使草木复苏。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陆小曼不了解这个“新”的含义,但她感到了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她在老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努力作画,画作在1949年、1955年连续参加全国美展。她还与友人合作翻译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选》和《艾格尼丝•格雷》两部书。但由于陆与翁都没有工作,社会制度的巨变不仅使翁瑞午家藏的古玩变卖不出,陆小曼的画作也无人问津,他们的生活由此陷入困境。
02
写陆小曼命运的转折,我们还必须回笔1926年的一场笔墨论战。
1925年9月,徐志摩出任《晨报副刊》主笔,文化界名人纷纷来稿,令该报一时名声大振。陈毅1923年秋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同时从事地下工作,其间听过徐志摩的课。因常有诗文在京城各报刊发表,他在文化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26年1月,他将一篇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的文章寄给徐志摩,竟引起徐志摩的反感,认为陈毅是在“搞乱子”,遂写了篇《谈革命》在副刊反驳陈毅的观点。陈毅立即撰文《答徐志摩先生》,投给《京报》副刊进行驳斥,毫不客气地批评徐志摩:“像徐先生这样的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真值得我来教训一番了!”
二十三年过去,陈毅出任新中国上海市首任市长。1956年初,陆小曼的作品参加钱瘦铁等好友组织的画展,善于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陈毅也来看展,在陆小曼的画作前驻足欣赏。当他看到作者是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后,甚感惊奇,对身边的人说:“我曾有幸听过徐志摩先生的讲课,我是他的学生,陆小曼应是我的师母了。”对于极其看重自己青年时代文学生涯的陈毅,是不会忘记三十年前与徐志摩那场文坛论战的,但他现在已经成长为职业革命家和东方最繁华都市的市长,对历史与个人都有了辩证的、深刻的认识。他将治理上海的全盘政策与陆小曼联系在一起,在了解到陆小曼生活的艰难后,立即表示:“这样的文化老人应该予以照顾。”其后,他还表示:“陆小曼可以算作统战对象。”
徐志摩与陆小曼
这年4月,陆小曼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开始有了政府关怀馆员生活的补贴。1959年,又被聘为市政府参事室参事。
徐志摩的好友张奚若新中国成立初任中央政府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只要到上海便来看望陆小曼。就在陆小曼出任文史馆馆员后不久,张奚若约见她,给了她一张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党员登记表。此时,农工党正在上海文化界,尤其是书画界发展党员,张奚若此举应是受他的老朋友、农工党上海市主委周谷城的委托,否则无法解释如此高级别的无党派人士会出面为农工党发展党员。这也说明了陆小曼社会地位发生的巨大变化。
6月,陆小曼正式加入农工党,随即被选为徐汇区支部委员。
03
同是1956年,陆小曼被聘为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此时,北京、上海南北两地入画院的首批女画家仅十四人,这不仅是对陆小曼画艺的肯定,而且彻底改变了她贫困的生活。虽然画院因为政治运动至1960年方正式成立,但在1956年筹备期的9、10月间,所聘画家已开始入院工作。画师的月薪是八十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薪水了。一生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陆小曼自1922年嫁给王赓,无论爱与怨,三十四年间先后依附三个男人,并没有活出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只有踏入中国画院的这一刻,她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陆小曼作品
陆小曼入画院正值新国画运动风起云涌之时,那是千年画史未曾有过的变革,它改变的是宋元以来文人画主宰画坛的格局,画风要表现现代社会的生活,技法要创造与内容相符的新的笔墨语言,要将到现实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作为画家创作的源泉。而陆小曼画艺之源头正是宋元诸家,新国画对她来说不啻为地覆天翻的变革,但此时,她已病入膏肓,没有能力到大江大河写生,也没有能力变革她的画风。幸运的是,画院领导给予了她特殊的照顾,她不仅可以不参加任何写生活动,甚至没有对她的绘画提出任何革新的要求。她也曾试笔新国画,但因为无写生根基,没有获得成功。在画院八年的时间里,她的笔墨一直保持着秀丽隽永的宋元之气。在当时,偌大的中国能够承袭古法而拒不变革的画家,或许只有陆小曼一人吧。她的坚守竟使她成了宋元一脉文人山水画的终结者。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再欣赏陆小曼的遗作,在那古意盎然、造化万千的烟山霭水间,无不闪耀着中国山水画过往的辉煌。
晚年陆小曼将平生所画选编成一本《唐宋人诗意》画册,画坛老友纷纷题字。海派大家孙雪泥题诗道:
腕底云烟笔底山,胸中丘壑意清闲。
道升画里无斤骨,天际真人想象间。
陆小曼用三十年的磨砺浴火重生,再造了一个全新的上海文化女性,就像神话中聚汇昆仑山顶的诸神一样,站到了中国绘画的峰巅。
1965年春,六十二岁的陆小曼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孩子的她将视为与徐志摩同在的“山水长卷”和她编辑的《徐志摩全集》书稿交给了徐家的亲属。最终,画卷归藏浙江博物馆;书稿历经磨难,于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却了陆小曼三十年的夙愿。
4月3日,她轻轻地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留下了永无休止的论说。
(本文选自《丹青烟雨录》)
《丹青烟雨录》
马镇 著
东方出版社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马镇,1949年生于北京。曾为中国石油工业服务17年,后供职于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任农工党党刊《前进论坛》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小说《亲王之子》、中篇小说集《血湖》、长篇报告文学《大漠无情》、纪实性散文《中国石油摇篮——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散文体《中国神话与传说》等。其中,《亲王之子》获河北省作家协会1987—1990年度文学奖,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分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皇亲国戚》、电影《豪门浪子》;《大漠无情》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
内容简介: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带有鲜明印记的民族符号,自宋元以来虽朝代更替,技法变革,但都没有改变笔墨丹青的本源。进入二十世纪,面对时代剧变,中国画也迎来了突破传统、开创新气象的关键时刻。
本书记录了二十一位从民国走来的中国画大师的艺术道路与生活经历,透视了中国画变革中的艰难,映衬出画家在大时代中的不同命运,作者也从中做了客观的评述。
本书追求内容的真实与语言的优美,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近现代画史、画圈人物故事以及民俗文化等知识。让读者有思想上的收获,亦是作者的追求。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