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高铁风驰电掣般地穿梭于城市之间,大幅缩短了地域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千里江陵一日还”真切地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日常出行之中。
高铁凭借其无可比拟的高速、准时以及舒适的乘坐体验,迅速成为大家出行计划中的不二之选。
然而这几年风向似乎悄然转变,曾经对高铁趋之若鹜的人渐渐开始选择其他出行方式,不再乘坐高铁。
这高铁咋就没那么“香”了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坐了呢?
一、票价因素
虽说票价相较于传统的普快列车是贵出了那么一截,但它的速度,还有整洁的车厢、宽敞的座椅,让大家觉着多掏的那些钱,换来的是时间的大幅节省以及旅途舒适度的跃升,很划算。
那时候坐一趟高铁仿佛成为了一种时尚又体面的出行方式,是对高效、现代生活的一种亲身践行。
如今再看部分高铁票价却让人不禁皱起了眉头。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热门线路的票价一路扶摇直上,尤其是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那票价上浮的幅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就拿某一线城市通往知名旅游胜地的热门线路来说吧,平日里二等座的票价大致在三四百元上下浮动,虽说不算便宜,但尚在多数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可一旦旅游热潮来临,这票价直线飙升,直逼甚至超越一些机票在打折优惠后的价格,这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冲击不可谓不大。
假如是一家几口人一起去旅游,出行成本眨眼间就超出了预算,这沉甸甸的经济压力让许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出行方案。
再者细细对比一下时间成本,就会发现其中的端倪更深了一层。
倘若运气不佳,遇上高铁车次安排不够合理,间隔时间过长,再加上如今愈发严格、繁琐的进出站安检流程,前前后后耗费的时间加起来,综合算下来与乘坐飞机的总时长相比,已然相差无几。
可乘客付出的价格却毫无优势可言,就拿这段时间大火的哈尔滨旅游来说,乘坐高铁过去需要十个多小时,票价超过了八百,而乘坐飞机只需要两个小时,便宜的机票只需要四百多。
在性价比的天平上高铁这一端开始严重倾斜,使得不少原本忠实的乘客,面对高昂票价与并不对等的时间,节省只能望而却步,无奈地将目光投向其他出行方式。
二、服务质量
遥忆高铁运营初期其服务品质堪称行业标杆,是众多交通工具学习、追赶的楷模。
车厢内乘务员们脸上洋溢着温暖的微笑,过道、座椅、卫生间处处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整洁干净的环境给人以舒心之感。
至于餐饮方面,虽说算不上是能与高档餐厅媲美的美味佳肴,但胜在种类较为齐全,口味也还过得中规中矩,能满足不同乘客的基本需求。
但随着高铁客流量持续攀升,一些之前隐匿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暴露在乘客们的视野之下。
如今走进车厢,偶尔便能撞见卫生打扫不及时的尴尬场景。
有时候上车发现上一个人的垃圾在桌子上,却迟迟不见保洁人员前来清理,异味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让乘客的乘车体验大打折扣。
乘务员们也常常在忙碌的奔波中分身乏术,面对乘客们的问询需求响应速度明显变慢。
有时乘客不过是想咨询一个简单的换乘问题,或是询问车厢内某项设施的使用方法,却到处找不到乘务员。
而餐饮板块更是成为了众人吐槽的重灾区,价格居高不下,一份普普通通的盒饭动辄四五十元,甚至更高,可菜品质量却完全与之不匹配。
对于长途旅客而言,本想着在漫长的旅途中能倚靠高铁餐饮,慰藉辘辘饥肠,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热乎饭补充体力,结果却事与愿违。
花了不菲的价钱换来的却是这般糟糕的用餐体验,心里的不满越胀越大,对高铁服务质量的认可度,自然也就如滑坡一般急剧下降。
三、乘车环境
高铁的横空出世以其便捷高效的特性,吸引了很多人将它作为出行的首选工具。
这本该是一件值得欢呼雀跃的大好事,毕竟这意味着交通出行的升级换代,让更多人享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客流量的迅猛增长在带来繁荣景象的同时,也为高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车厢内的拥挤与嘈杂。
每至春运、国庆这些全民出行的高峰时段,走进高铁车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人满为患的景象。
过道里人头攒动,乘客们手提肩扛着大包小包,侧身艰难地在人群缝隙中穿梭试图找到自己的座位,却常常被堵得寸步难行。
放置行李的区域更是早早被各种尺寸超大的行李箱、编织袋塞得满满当当毫无空隙。
后续上车的乘客们只能无奈地将自己的行李堆放在脚下,原本就不算宽敞的座位空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
而旁人路过时也得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以免不小心踢到满地的行李,引发不必要的纠纷,一趟旅途下来身心俱疲。
不仅如此,人群一旦密集起来,噪音问题便如影随形。
车厢内有年幼孩童因长时间旅途烦闷而发出的哭闹声,那尖锐的嗓音直刺人心,让周围乘客头疼不已,还有不少乘客为了打发旅途时光,将手机视频音量开到最大。
在这般喧闹的环境中,想要安静地闭目养神简直成了一种奢望。
四、准点率下降
高铁在很多人心中代表着准时,大家出行只要选择了高铁,完全可以掐着点出门赶车,丝毫不用担心会耽误后续行程。
然而这些年来,受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高铁晚点这一曾经鲜少出现的情况如今却时有发生。
天气因素首当其冲,一旦遇上暴雨、暴雪等恶劣极端天气,出于保障行车安全的考量,高铁不得不放降速运行,甚至在情况危急时无奈停运。
这一耽误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直接将原本紧凑的行程安排搅得七零八落。
曾经作为高铁金字招牌的准点率,如今已不再那般坚不可摧,这无疑让部分乘客心中的信任天平发生了倾斜。
五、出行选择多元化
当今时代各类交通工具蓬勃发展,这无疑给广大乘客们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出行选择。
短途出行场景下,城市轻轨与地铁成了更好的选择。
它们有着站点密集分布的优势,乘客们无需长途跋涉前往高铁站,在家门口附近的站点就能坐车。
换乘环节更是设计得简洁流畅,无缝对接,大大节省了出行时间。
而且这种交通方式票价往往更划算,对于那些只是在城市内部或周边短距离移动的人群来说,简直是性价比之王。
能够直接、精准地将乘客送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满足日常通勤、购物、休闲等多元需求。
很多城市的地铁甚至修建到了隔壁城市,有时候花十几块钱就能实现跨城,从家门口的车站上车就能到达目的地,这不比高铁划算方便吗。
如果是想长途旅行,那么廉价航空公司则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随着航空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廉航们大打价格战,机票价格如同跳楼价一般一降再降。
遇上航空公司的周年庆、旅游淡季等促销时机,那价格更是低得令人咋舌,甚至比高铁票还要划算许多。
这让不少对价格敏感又追求高效长途出行的乘客们心动不已,飞机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价格还划算,为什么不选择飞机呢?
自驾出行同样魅力不减,尤其受到家庭出游群体的青睐,毕竟一家三口坐高铁的花销可比自驾高得多。
一家人欢欢喜喜地钻进车里,后备箱装满零食、行李,一路上自由自在想停就停。
途中若瞧见路边有美景,随时可以靠边停车,或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感受风土人情,享受一场随心所欲的旅行。
这种充满个性化、自主性的出行体验,是高铁这类公共交通工具难以完全给予的。
在这般激烈的竞争格局之下,高铁倘若不能持续优化自身优势、全力补齐短板,那么乘客被其他出行方式分流,便成为了无法回避的必然结果。
结语
高铁无疑是中国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凭借自身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出行篇章,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出行习惯。
然而当下高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困境之中,但即便如此,我们也绝不能就此断言高铁将走向衰落的末路。
很多中长途出行高铁依然具有优势,尤其是前一段时间韩国飞机出事后,很多人更加信任高铁,认为这种出行方式比起飞机、轮渡更加安全。
事实上铁路部门已然敏锐地察觉到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不懈努力,力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重新赢回乘客们的信赖与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