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带着职称毕业”助力工匠培养
“带着职称毕业”的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对口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校准、焊接、检验……生产旺季,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众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械手臂上下舞动。“下一批产品参数调整,就找小王工。”老员工嘱咐新员工。“小王工”说的是公司的工艺工程师,24岁的王腾。“‘小王工’可是带着职称来的,大学一毕业就是工程师职称了!”工友们颇为羡慕。2024年6月,王腾从马鞍山学院毕业,工作半年多已是公司业务骨干。(1月9日《人民日报》)
大学4年,王腾不仅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还拿到了职称证书,收获满满。这得益于2021年12月,马鞍山学院试点建设安徽省首家“产业工程师学院”,并设立该省首个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有效弘扬和传承。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毕业生通常需要经过数年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相应的职称。然而,在马鞍山的这一试点项目中,学生们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结合严格的职称评审,得以在毕业时即获得工程师职称。这一举措无疑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早地以专业身份投入实际工作中,从而缩短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
“带着职称毕业”模式,对于激励学生钻研技术、追求卓越具有积极意义。此举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知道自己未来可能获得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认可。同时,严格的评审标准和过程也保证了这些“预备工程师”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此外,这一模式还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企业也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潜在的人才,实现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带着职称毕业”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挑战,包括如何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如何确保学生不仅获得职称,更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实际能力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者、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完善。
从长远来看,“带着职称毕业”的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对口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高校能够加入到这一改革中来,不断探索和完善“带着职称毕业”的教育模式。同时,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也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我国人才培养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像王腾这样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王琦)
来源:劳动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