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风险,创业需谨慎。
这句话就像是警示牌一样警醒着所有有创业野心的人们。
就像邹市明夫妻俩一样,从2017年创业至今,终究还是走上了卖房子的路。
从“拳王”到“老板”,从拳击服到西装革履。
邹市明的的“体面”,被被北大硕士妻子冉莹颖撕了个粉碎。
1 “倾家荡产”的创业
14岁学习拳击,19岁进入国家队。
在教练看来,邹市明是天生的拳手。
“快、准、狠”,是他在赛场上的优势。
但离了赛场,进入商界的邹市明,不再是那个“天选之人”。
2017年,他还在为金腰带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但在输给了木村翔之后,他就此宣布了退役。
不过,失利并不等于失败。
因为,在他拿到奥运冠军和金腰带之后,就已经唤起了千万人对拳击事业的关注。
未来的他,即便不打拳了,也要继续为之奋斗。
退役后,在妻子冉莹颖的帮助下,他从忙碌的训练中抽离出来。
成为了西装革履的创业者。
其实,早在2016年年底,两人已经开始为创业打基础了。
莹皓和邹轩两家公司的诞生,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
夫妻两人,分工明确。
毕业于经贸专业的冉莹颖,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
身为公司IP的邹市明,主要负责拳击方面的标准制定,团队培训等。
“女主外,男主内”便是他们目前的分工方式。
万事开头难。
创业初期,邹市明总会被银行发来的几十万的扣款短信,搞得焦虑万分。
相比成功转型到商界的邓亚萍、李宁、楼云等人,邹市明显得格外迷茫。
虽然不用每天埋头打拳,但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却是万分难熬。
“我每天打开电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如果让他给自己的创业打分,他只给自己打了三分。
创业这7年来,他们先后卖掉了北京、上海、贵州、美国各地的房子。
多年的积累随着创业的付出,重新回到了原点。
虽然如此,夫妻两人也曾经历过创业的高光时期。
2019年,公司估值超过6亿,投资人追到了冉莹颖的产房门口谈融资。
正如冉莹颖所说,创业和生命一样,都是一个轮回。
要抛弃一切负担,义无反顾地向前走。
究竟是出直勾拳还是摆拳,要通过市场才能检验出。
在两人创立拳馆之初,曾因选址的问题,产生过分歧。
自小和拳击打交道的邹市明,有着对“拳”的执念。
因为西洋拳是在码头登陆的,所以他想在上海的黄浦江开拳馆。
而站在商人的角度,冉莹颖觉得,如果是她,她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方。
像大学附近,商业街附近。
但为了尊重邹市明对拳击的执念,她听从了丈夫的意见。
选择了房租相对昂贵的码头边。
在他的拳击馆,隔着玻璃,就能看到对面灯火辉煌的外滩。
为了引流,他们还在隔壁还开了一家“酸汤火锅”。
除此之外,还专门扩张了一栋楼,做了赛事中心。
就这样,原本15人的团队,随着餐饮、拳馆、赛事的开展,成为了50人的团队。
从而,成本也相对增加许多。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因为选址的“失误”。
这也是冉莹颖创业七年来,觉得最幼稚的一件事。
如果不去创业,他们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但“情怀”二字,赋予了他们开始的勇气。
2 为情怀买单
2008年,邹市明拿下了48公斤级男子拳击的冠军。
同时,让中国体育代表团拿下了本届奥运会的第50金。
那时的邹市明,已经是副处级了。
对他来说,如果走体制内的道路,绝对比现在的创业要安稳很多。
但梦想打职业赛的他,在2013年辞去了所有职务,和妻子拎着箱子去了美国。
最终,他以左眼受伤为代价,退出了拳击的舞台。
但是,像他这样,带着伤退役的运动员,数不胜数。
所以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反哺”。
在开设拳馆的同时,不仅能让往日的师兄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能让国内的家长,改变对拳击的单一看法。
2014年,冉莹颖曾在上海为丈夫做过调研。
她发现,年轻的拳击运动员,越来越少了。
因为,相比较美术、音乐等课外培训,拳击在家长看来,是个没什么用的运动。
他们会认为,学会这个是为了打架能有优势么?
所以,向大家宣传拳击,也是他创业的一个初衷。
拳击,并不是暴力血腥的打架运动,而是智力与勇气的运动。
它不仅能让年轻人的压力得到释放,也能让孩子的专注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很好地锻炼。
这便是拳击给人们带来的力量。
但身为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夫妻俩在“情怀”的这条路上,栽了太多的坑。
从开始到现在,全凭他们两人多年来的积蓄在支撑。
7年过去了,事业还没胜利,房子倒是卖了不少。
或许,为情怀买单,是每个创业者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接受质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层考验。
不少人会认为,夫妻俩打着宣传拳击的口号,但却没见他们培养出什么拳击手。
其实,邹市明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谁成名,而是为了能让这项运动,影响到更多人。
如果是为了培养世界冠军,他完全可以进国家队做教练。
但市场推广,才是他的初衷。
在“奥运冠军”之后,放弃“功成身退”的邹市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他的“拳王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奋勇拼搏。
虽然推广拳击是他的目标,但他绝不会将拳击的价值,附加在青少年的身上。
包括他自己的孩子。
3 学霸父母“学渣”儿
都说“子承父业”,但邹市明的三个儿子,却没有一个继承他衣钵的。
母亲,北大毕业。
父亲,世界冠军。
拥有如此强大的父母,孩子们自然也被赋予了无限的期望。
但实际上,三个孩子,却是与学习毫不沾边的学渣。
在冉莹颖的日常分享中,老大邹明轩不再是小时候贪吃爱玩的小胖子了。
如今的他,是身高早已超过妈妈的小大人。
但学习于他而言,十分困难。
一篇作文,焦头烂额一晚上都写不出来。
老二邹明皓,也是如此。
老师在台上讲课,他在台下画圈圈。
时常开小差的结果,就是全班倒数第二名。
老三冉明羲已经是中班的孩子了,但26个英文字母几乎都不认识。
但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
老大轩轩,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却担起了大哥哥的责任感。
在课外活动上,他的马球打得非常棒,是国家队青少年队的副队长。
还拿过篮球比赛的冠亚军。
老二的理财能力,十分突出。
随了妈妈的商业头脑。
在去夏令营时,他会把自己攒的小金库留给妈妈。
在运动方面,高尔夫、足球、马球、篮球,都特别有天赋。
至于最小的儿子,同样继承了妈妈的“高情商、高智商”。
会为周围人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虽然年纪小,但他却十分擅长游泳。
蛙泳、潜水都是无师自通。
如今,三个儿子的学业,已经不是邹市明夫妇能辅导得了的。
所以,他们会竭尽所能地,保留孩子们的天性。
让他们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其实,邹市明曾问过孩子们,想不想学拳击。
但答案,显而易见。
不过,他仍抱着希望去探索孩子们的拳击天赋。
三个孩子中,就属老大轩轩颇有这方面的能力。
毕竟,曾经一拳打得邹市明眼冒金星。
当时,他在感受到儿子的发力点之后,问道“想不想成为拳王,爸爸教你。”
但朋友的一句话,让他恍然大悟。
“你已经是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金腰带,如果有一天你的儿子超越不了你,你像不像一座大山压着他?”
事实正是如此,已经拿下大满贯的邹市明,既是孩子的动力,也是孩子的压力。
如果超越不了父亲的成就,那他将会一辈子处在父亲的阴影中。
所以,为什么要拿自己的人生来驾驭他的人生呢?
拳王爸爸,不一定非要有拳王儿子。
结语
情怀,既是他们创业的初衷,也是他们创业的压力。
为了让拳击文化影响到更多人,他们做了7年的努力。
但这仅仅是第一个七年,未来,还会有许多个七年。
从拳击手,到拳击冠军,再到拳击企业家。
不管是家庭还是事业。
邹市明的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