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45万多起案件化解在诉前(主题)
——全省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掠影(副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李果
“要不是法官耐心调解,两家不可能心平气和处理这个事情。”近日,在湘乡市人民法院东郊法庭法官童长鸣的耐心调解下,一起因砌围墙引起的邻里纠纷成功化解。
这是湖南基层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把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摆在突出位置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4年,全省法院深入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向基层下沉、向末端发力,45.28万起案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实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
“法治良方”促治理
2024年12月,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法院马栏山法庭(马栏山知识产权法庭)向某科技公司发出全国首份涉AI知识产权司法建议书,要求其加强“AI智能搜索”功能的审查与管理,避免引发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目前,该公司已复函整改。
矛盾纠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司法建议书能够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有关责任主体,推动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源头上减少纠纷。
为此,全省法院近年来转变司法理念,从“坐堂办案”到“司法办案与参与治理”并重,主动分析、总结辖区案件纠纷审理情况,通过发出风险提示函、分析报告和司法建议等形式,为社会治理难题开具“法治良方”,共同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法治化水平提升。
2024年,全省法庭就农村土地流转、违法用地、外嫁女和留守儿童权益维护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向地方党委、政府或行业协会,发出风险预警报告、纠纷分析报告、司法建议等200余份,90%以上得到反馈和采纳,有效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
多元解纷促和谐
在长沙市望城区法院,有一个“幸福号”婚姻家庭辅导室,望城区妇联每周安排婚调志愿者轮班入驻,为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服务。
“有一对小夫妻,抱着刚出生50天的宝宝来诉讼离婚。”婚调志愿者李玲介绍,调解过程中,她发现是婆媳育儿观念的差异诱发家庭矛盾,便主动上门与夫妻、婆婆面对面沟通,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帮助一家人放下芥蒂、相拥和好。
通过“法院+妇联”联动,2024年,“幸福号”参与区法院诉前调解320余例,近一半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全省各地法庭结合当地特色优势,创新开展多元解纷工作。
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德山法庭成立了全省首家“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聘请工会成员担任特邀调解员,依托工会贴近基层劳动者、擅长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结合法院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专业性、权威性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劳动争议高效化解。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丹口人民法庭创新“苗王调解”方式,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风俗,邀请苗王、寨老等担任法庭特邀调解员,借乡土文化、用乡土语言、靠乡土办法、融乡土情感,推动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关口前移。
“全省法院正积极推动构建‘预防为先、非诉挺前、诉讼托底’的纠纷解决新路径。”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坚表示,湖南法院将持续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和“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在人民群众心中搭建一道知心、暖心、贴心的“枫桥”,有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前端、消除在萌芽状态。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