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议程 ·

2025年1月12日(周日)

9:30-17:30

中国社会学界2025年新春座谈会

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理论研讨会

完整议程请见:

13:30-17:30

第七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第七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 开场致辞 ·

张翼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 第一阶段 ·

主持人 孙秀林

评议人 孙秀林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评议人 黄晓春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主讲嘉宾及演讲题目


李祖佩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项目制运行、基层政府行为与农村基层治理。

基层政府“造点”:动力与机制——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学分析

基层政府集中资源投入的“造点”行为日益普遍并产生诸种非预期后果。本研究将组织学理论引入基层政府“造点”分析中,试图为这类政府行为提供一个理论解释。研究表明,基层政府身处矛盾性组织结构中,而矛盾张力弥合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分化型策略与整合型策略,为理解基层政府“造点”行为提供了解释路径。分化型策略与整合型策略并存且在绩效获取效率和合法性方面同时提供支撑,使得“造点”成为基层政府行为谱系中的固有构成要件。


施芸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关注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参与、社会变迁下的亲职与抚育议题。

“中间”的生产:基层治理开放性建构中的实践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开放性建构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但该如何在与治理的总体性诉求带来的闭合性的互动中达成?本研究以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为例,阐释行动者如何通过在空间、文化与社会、治理机制上做文章,生产出作为连接机制的“中间场”和作为转译者的“中间人”,化解张力,打开基层治理场域。“中间”的生产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弹性的生产与国家-社会接合机制的建构过程,体现出权力运作的隐秘柔性,具有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秦广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心态研究。

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潜力人群及培育路径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涉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还涉及阶层结构优化、社会秩序维持及社会治理转型等关键议题。探索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新机制,需要充分认识当前社会分层结构之多期叠加的复杂特性,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问题,精准识别“潜力人群”及其晋升稳定中产路径的异质性,针对不同群体晋升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分众引导、分类施策,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社会结构支撑。

· 第二阶段 ·

主持人 田丰

评议人田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评议人 贾玉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主讲嘉宾及演讲题目


许琪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社会分层、定量研究方法等。

探索择偶偏好中的因果复杂性——使用QCA 对调查实验数据的再分析

本研究同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模糊集QCA 分析了CGSS2021中关于择偶偏好的调查实验数据。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结论存在共性,但QCA 在探究择偶偏好的因果复杂性方面更有优势。具体来说,各择偶条件对择偶决策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叠加在一起,因而具有某种组态特征;不同择偶条件对接受和拒绝决策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回归分析难以揭示这种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回归模型和QCA 适用于分析不同性质的因果问题,只有将二者结合使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柳建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金融化与财富分配。

生育视角下中国家庭金融化的形成机制

在现代社会,金融不仅成为经济系统的核心驱动力,而且向日常生活领域渗透,从而出现了家庭金融化现象。尽管金融化现象引发了社会学家对其形成机制的讨论,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市场等结构性力量的作用。本研究从家庭内部视角出发,考察生育行为对以债务为表现形式的家庭金融化的影响进而探究治理机制。本研究从生育行为视角对中国家庭金融化现象予以全新解释,这为决策部门针对生育家庭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常青松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博士。

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等。

拥抱希望:健康社会学视域下自杀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

社会变迁会带来人口精神健康的风险,其中自杀问题是最为严峻的挑战。积极开展自杀防治及研究是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亦是健康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此次演讲旨在分享有关自杀的社会根源及社会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包括促进性别平等、优化社会关系、完善法规习俗、检视知识共同体研究效力等之于自杀防治的重要作用,以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高人口健康的科学治理能力,实现人口精神健康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 第三阶段 ·

主持人 田耕

评议人田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评议人 黄家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

主讲嘉宾及演讲题目


张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所/莱比锡大学人类学博士。

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人类学理论、民族研究、文明理论。

以风土记反思民族志

继权力批判和表征危机之后,近年来人类学对民族志展开了新一轮的反思,指出民族志是在由万物构成的不同世界中穿梭、转译和对话的过程,从而消解启蒙认识论之下人与非人、文化与自然等的分裂,进而拓展社会概念的内涵。本研究回到中国的风土记传统以推进这一反思,通过对风土记文本的分析,展现了一种将风土纳入民族志对象、并落实于将养生息的生命—技术—象征结构的的路径。以风土观构成对现代民族志自然观的反思和丰富,有助于真正跳出主—客、我—他等框架,构建一个得以容纳风土万物诸范畴的民族志新可能,从而实现从有形到无形、推己及它、贴近人心的考察。


张航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消费社会学。

“颜值主义”:现代都市青年白领的生活态度与自我塑造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青年白领在孤独中渴望狂欢,在求同中寻求独异,在平庸中体验精致。在传统至现代的变迁中,都市的青年人逐渐成为悬浮、焦虑的客体。通过对“小红书”网络平台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上海、南京、杭州三地25位都市青年白领的深度访谈发现:在个体化社会中,颜值可以成为都市青年白领抵御风险的手段,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找寻自我认同的一种可行之策。


梁祖荣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

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

污名的交织与演变:基于身份与系统的分析

戈夫曼于1963年首次提出“污名”概念。其后研究进一步验证污名的负性影响及污名者所面临的多重不利处境。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身份或层面的污名,缺乏对多重污名身份及不同层面污名关系的深入探讨;此外,多数研究采用共时态叙事方法,缺少基于纵向数据的历时态分析。在本次演讲中,作者将分享其在污名与歧视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探讨污名在身份与系统层面的交叠可能性,并尝试以历时态视角分析污名的持续影响,旨在推动污名概念与理论的发展。

· 总结发言 ·

王天夫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转载自:社会学之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