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清朝的灭亡是因为世界的进步,而中原王朝却是故步自封,腐败堕落,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落后就要挨打,是统治者的无能导致了列强国家得寸进尺,他们拿着先进的军火武器一路攻城略地,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国家最终沦为殖民地,完全没有了大国尊严,只知一味地委曲求全。
清政府内部虽然腐朽,但前期面对敌人的入侵还是主张作战的,底蕴深厚的大军为什么无法彻底取得胜利,而是屡屡在几次战争中失利呢?大家能够想到的就是双方所使用的武器不同了,洋人用的枪支火炮,杀伤力巨大,而清兵却用的是长矛和弓箭,如此大的差别,清兵落败也是必然的。
但其实在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就购买过洋人的军火武器了,只不过不能熟练使用,清兵手中也有火器,名为“抬枪”,但这种火器相较于敌人的枪炮,是落后了,需要两个人配合使用,威力也较小,在战场上的用处很小,所以清兵大多还是选择使用大刀长矛。
如此双方在兵器方面上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可清兵是在守卫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家人,即使敌人有多么强大,炮火多么激烈,他们还是会勇敢作战,不惜牺牲性命,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无论他们的士气多么高涨,最终还是频频落败,联军一路打到北京城。
面对武器差距大的问题,清政府也曾做过努力,在美国的一所军事博物馆中,那里存放着一把机关枪,这把机关枪年代久远,是当时联军在中国缴获的,由此可见清朝军队也采购过先进的武器,而且这把机关枪是成编制的上百挺机枪。为什么习惯用冷兵器的清兵会使用热武器呢?既然使用了热武器,又为何没有给战局带来转机呢?
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都是晚清时期有名的大臣,他们为国家的存亡而积极奋斗努力,当时全国各地叛乱纷起,两人被派去平定叛乱,曾国藩带领湘军,李鸿章带领淮军,因为这些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没有战斗力,都采用新的方式训练军队,希望能够转型成功以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主张抛弃冷武器,应当跟敌军使用差不多的武器,所以在世界各地都采集了许多先进武器,若是研制出了新武器,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买到。
李鸿章在训练军队方面卓有成效,他给士兵配了洋枪,组建成为洋枪队,有效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军队,曾国藩也学着他,为自己的队伍装配西方的先进武器。果然在面对太平天国的军队之时,他们凭借武器的优势,成功占得上风。
左宗棠更是深谙其道,在对抗回民的时候,凭借先进的武器轻松打败了有着彪悍武力的回民骑兵,完全是碾压式的胜利。相传英国人还支援过回民武器,依旧没有改变结局,所以英国军官认为左宗棠军队使用的武器比他们也先进厉害。
左宗棠随后还率领着这支军队击退法国军队,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优异的表现,这在多数的对外战争中,是为数不多的一次胜利,正是这次战争的胜利让朝廷意识到洋人的武器有多么厉害,政府还是大量购入外国军火,“洋务运动”也是受此影响。此后清朝军队进行全面改革,每个士兵的装备都得到加强提升,各地部队还拥有火炮,建造的战舰也是赫赫有名的。
在日本与大清国的海战前期,清朝的战舰逼近日本长崎,双方爆发冲突,各有优势,但等到战舰上的火炮对准日本人后,他们被吓到了,完全没想到清朝海军的装备竟然如此强大。北洋水师的两大军舰上面都装备着膛炮、机关炮和速射炮,此外还能发射鱼雷,22门火炮足够让敌人害怕了,如此先进的装备为什么会让后世人认为清朝海军装备落后,不堪一击呢?
有人认为是当时的洋务大臣想要从中贪污行贿,拿到更多的军费,所以他们谎报海军装备落后,敌人实力强大,隐瞒战地实情,还有一点,等到日后取得胜利的时候,就可以说自己是以弱胜强。
不只是装备差异,个人和军队素质都是关键因素,在镇压全国叛乱的时候,有胜有败,比如僧格林沁曾经带着骑兵战胜太平军队,可等到面对外敌的时候,就不行了,导致外敌攻入京城,皇帝也逃跑了,僧格林沁被罚,认为是罪臣,最终死在战场上。
李鸿章等大臣吸取战败教训,认为光靠骑兵是无法压制敌军的,需要花费钱财不断买入先进的武器,长久以往军队都是由大臣们管理,反而直接被王朝管辖的军队不多了,为了让大臣们效命,政府只好给他们高官厚禄。但好在内战取得了胜利,清政府认为自己变得强大了,此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国力迅速强大,真正有了实力,所以在甲午战争中成功打败清朝海军。
李鸿章等人率领的陆地军队虽然还能再战,但他们不想再打了,若是失败的话,恐怕他们的下场就和僧格林沁一样。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竟然放弃了抵抗外敌的入侵,这实在是让人愤慨,也难怪国家最终会灭亡,领导者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没有人担心国家,保卫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