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白话译文 卷第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 第十之六
这时,佛陀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大士说:“很好!很好!善男子啊,心既不被贪欲的结所束缚,也不是完全不受束缚的状态;既不是解脱也不是不解脱;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现在也不是过去或未来。为什么呢?善男子啊,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
“善男子啊,有些外道这样说:‘因为各种因缘和合才会产生结果。如果在众多因缘中本来没有生的性质却能产生结果的话,那么虚空不生也应该能够产生结果。虚空之所以不生,并不是因为它不是因缘,而是因为在众多因缘中本来就有结果的性质,所以当它们集合在一起时就能产生结果。为什么呢?比如提婆达想要建造墙壁就会取用泥土,不会取用彩色;想要画图就会取用彩色,不会取用草木;制作衣服会取用丝线,不会取用泥土或树木;建造房屋会取用泥土,不会取用丝线。因为人们选择取用这些东西,可以知道每样东西都能产生相应的结果;因为能产生结果,可以知道在因缘中必然先有那种性质。如果没有那种性质,一种物质中就应该能够产生所有种类的东西。如果这些是可以取用、可以制作、可以产生的,可以知道其中必然先有结果的存在。如果没有结果,人们就不会取用、不会制作、不会生产。只有虚空没有取用、没有制作的过程,却能产生一切万物。因为有因缘,比如尼拘陀种子住在尼拘陀树里,乳中有醍醐,丝线中有布料,泥土中有瓶子。’善男子啊,一切凡夫被无明所蒙蔽,确定地说:‘色有著义,心有贪性。’他们又说:‘凡夫的心有贪性,也有解脱性。遇到贪欲的因缘,心就生起贪欲;如果遇到解脱的因缘,心就得到解脱。’虽然他们这么说,但这说法并不正确。有些凡夫又这样说:‘一切因中根本没有结果。因有两种:一种是微细的,另一种是粗大的。细微的是永恒的,粗大的是无常的。从微细的因转变成粗大的因,再从这种粗大的因转变成果实。粗大的因是无常的,所以结果也是无常的。’善男子啊,有些凡夫又这样说:‘心也没有原因,贪也没有原因,只是因为时节的缘故,就产生了贪心。’像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不能了解心的因缘,所以在六道中轮回,承受生死。
“善男子啊,比如一条狗被枷锁拴在柱子上,整天绕着柱子转,无法离开;一切凡夫也是如此,被无明的枷锁系在生死的柱子上,绕着二十五有的轮转,无法离开。善男子啊,比如有人掉进厕所里,爬出来后又再次进去;如同一个人病好了,却又重新染上了病因;比如一个人穿越荒野地带,过了之后又重新回来;又比如刚洗干净的衣服,又被涂上了泥土;一切凡夫也是如此,已经得到了解脱,到达了无所有处,只是还未从非非想处解脱,却又回到三恶趣。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凡夫只观察结果,不观察因缘。如同狗追逐石头而不是人;凡夫也是如此,只观察结果,不观察因缘,因为不观察因缘的缘故,从非想处又回到了三恶趣。
“善男子啊,诸佛菩萨永远不会确定地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以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如果说因中先有确定的结果或者没有确定的结果、有确定的无果或者没有确定的无果,应该知道这样的人都是魔的同伴,属于魔的势力,他们是爱执的人。这样的爱执者,不能永远断除生死的束缚,不知道心的真相以及贪的真相。
“善男子啊,诸佛菩萨展示中道。为什么呢?虽然说一切法非有非无,却不做绝对的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通过眼、色、明(光)、心、念,识才能生起。这个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也不在这些之间的任何一处,它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从因缘生起的缘故称它为存在,没有自性的缘故称它为不存在。因此,佛陀说一切法非有非无。”
“善男子啊,诸佛菩萨永远不会确定地说心有清净的本性或不清净的本性。心的清净与不清净是没有固定住所的,因为从因缘生起贪欲的缘故,所以说心不是不存在;原本没有贪欲的本性,所以说心不是存在。善男子啊,因为因缘的缘故,心就生起贪欲;因为因缘的缘故,心就得到解脱。善男子啊,因缘有两种:一种是随顺生死的,另一种是随顺大涅槃的。善男子啊,因为有因缘的缘故,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一起灭尽,或者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不一起灭尽,或者心不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与贪欲一起灭尽,或者心不与贪欲一起生起、也不与贪欲一起灭尽。如何理解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一起灭尽呢?善男子啊,如果有凡夫没有断除贪心反而修习贪心,这样的人,心与贪欲一起生起,心与贪欲一起灭尽。一切众生没有断除贪心,心与贪欲一起生起,心与贪欲一起灭尽。就像欲界的众生,一切都有初地味禅的体验,不论是否修习,常常能够成就,在遇到因缘的时候就能获得。这里所说的因缘,是指火灾之类的灾难。一切凡夫也是如此,不论是否修习,心与贪欲一起生起,心与贪欲一起灭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断除贪心。如何理解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不与贪欲一起灭尽呢?声闻弟子因为某种因缘生起了贪心,害怕贪心的缘故修习白骨观,这就叫做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不与贪欲一起灭尽。还有另外的情况,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不与贪欲一起灭尽,比如声闻人在未证得四果之前,因为某种因缘生起了贪心,在证得四果的时候,贪心得以灭尽,这就叫做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不与贪欲一起灭尽。菩萨摩诃萨在达到不动地的时候,心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不与贪欲一起灭尽。如何理解心不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与贪欲一起灭尽呢?如果菩萨摩诃萨已经断除了贪心,为了众生的利益而示现有贪心的样子,因为这种示现能够使无数无边的众生接受并成就善法,这就叫做心不与贪欲一起生起、但与贪欲一起灭尽。如何理解心不与贪欲一起生起、也不与贪欲一起灭尽呢?指的是阿罗汉、独觉、诸佛,除了不动地之外的其他菩萨,这就叫做心不与贪欲一起生起、也不与贪欲一起灭尽。因为这个理由,诸佛菩萨不会确定地说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或是不清净的。
“善男子啊,这颗心不与贪欲的结缚结合,也不与瞋恚和愚痴结合。善男子啊,就像日月,虽然被烟尘、云雾和阿修罗所遮蔽,因为这个缘故让众生不能见到它们,虽然不能被看见,但日月的本质终究不会与这五种障碍结合;心也是这样,因为因缘的缘故生起贪欲的结缚,众生虽然说心与贪欲结合,但实际上心的本质并不与之结合。如果是贪心就是贪欲的本性,如果不是贪心就不是贪欲的本性,不贪的心不能成为贪欲,贪欲的心不能不贪。善男子啊,因为这个理由,贪欲的结缚不能污染心。诸佛菩萨永远破除贪欲的结缚,所以可以说心得到了解脱。一切众生因为因缘的缘故,生起了贪欲的结缚;因为因缘的缘故,心得到了解脱。
“善男子啊,就像雪山上险峻的地方,人与猕猴都不能行走;或者有些地方,猕猴能够行走,人却不能行走;或者有些地方,人与猕猴都能够行走。善男子啊,人与猕猴能够行走的地方,就像那些猎人,纯粹用黏胶放在案板上,用来捕捉猕猴。猕猴愚痴的缘故前往用手触摸,一旦触碰就被黏住了,想要脱手所以用脚踩踏,脚也随之被黏住,想要脱脚所以用嘴咬,嘴又被黏住了,如此五个部位都无法脱身。于是猎人用棍子穿透猕猴,背回家中。雪山险要的地方,比喻佛菩萨所获得的正道;猕猴比喻凡夫;猎人比喻魔波旬;黏胶比喻贪欲的结缚。人与猕猴都不能行走的地方,比喻凡夫与魔波旬都不能行进。猕猴能够行走而人不能行走的地方,比喻外道中有智慧的人,即使魔波旬用五欲也无法束缚他们。人与猕猴都能够行走的地方,比喻一切凡夫与魔波旬,常常处于生死中不能修行。凡夫被五欲所束缚,让魔波旬自由地带走他们,就像那个猎人擒获猕猴背回家一样。
“善男子啊,就像国王安住在自己的国土,身心安乐,如果到别人的国土就会遭受许多苦难;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安住于自己的境界就会得到安乐,如果到了别人的境界就会遇到恶魔受到种种苦恼。自己的境界指的是四念处;别人的境界指的是五欲。什么是被恶魔所束缚呢?有些众生,把无常看作常、把常看作无常,把苦视为乐、把乐视为苦,把不净视为净、把净视为不净,把无我视为我、把我视为无我,把非真实的解脱当作解脱、把真实的解脱看作非解脱,把非乘当作乘、把乘当作非乘,这样的人,被称为被恶魔所束缚。被恶魔所束缚的人,心不清净。此外,善男子啊,如果有人看到一切法确实存在,并确定它们的总相和别相,应当知道这个人如果见到色就会认为是色相,乃至见到识也会认为是识相,见到男性就会认为是男相,见到女性就会认为是女相,见到太阳就会认为是日相,见到月亮就会认为是月相,见到一年就会认为是岁相,见到四大就会认为是阴相,见到六入就会认为是入相,见到十八界就会认为是界相,像这样见的人,被称为被恶魔所束缚。被恶魔所束缚的人,心不清净。此外,善男子啊,如果有人见到我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色属于我,乃至见到我是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识属于我,像这样见的人,被恶魔所束缚,不是我的弟子。”
“善男子啊,我的声闻弟子远离如来的十二部经,修习各种外道的经典,不修行出家者的寂灭事业,专门从事世俗的在家事务。什么叫在家事务呢?接受和蓄养一切不干净的东西,如奴婢、田地、住宅、大象、马匹、车辆、骆驼、驴子、鸡、狗、猕猴、猪、羊、各种谷物和麦类作物,远离师僧,亲近白衣人,违背圣教,向白衣人说:‘佛陀允许比丘接受和蓄养各种不干净的东西。’这就称为从事在家事务。有些弟子不是为了涅槃,只是为了名利供养而亲近并听闻十二部经,占用僧团的财物和僧鬘物,穿着贪恋,好像这些财物属于自己一样,吝啬对待别人家的事物,并且赞誉亲近国王和其他贵族,进行占卜预测吉凶,推算盈亏,玩围棋、六博、摴蒱、投壶等游戏,亲近比丘尼和处女,蓄养两个沙弥,经常游览屠宰场、猎场、酒馆和旃陀罗居住的地方,进行各种买卖活动,亲手做饭,接受邻国的使者任务。这样的人,应当知道他们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因为这样的原因,心与贪欲共生,心与贪欲同灭,乃至与痴心共生同灭也是这样。
“善男子啊,因为这样的原因,心的本性不清净,但也并非不净,因此我说心获得了解脱。如果有人不接受不蓄养一切不干净的东西,为了大涅槃而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书写解说,应当知道这些人是我的真正弟子,不进入恶魔波旬的境界,这就是修行三十七助道法。因为修行的缘故,不与贪欲共生,不与贪欲同灭,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微妙的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此外,善男子啊,怎样称为菩萨大士修行大涅槃微妙的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呢?善男子啊,菩萨大士修行大涅槃微妙的经典,最初发起五件事,都能成就。哪五件事呢?一是信,二是直心,三是戒,四是亲近善友,五是多闻。
“怎样称为信呢?菩萨大士信仰三宝,信仰布施有果报;信仰二谛和一乘之道,不再有其他的途径,为了众生迅速获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教导三种途径;信仰第一义谛;信仰善巧方便。这就称为信。这样的信,不论是沙门还是婆罗门,不论是天人、魔、梵天,一切众生都不能破坏。因为这样的信,获得了圣人的性质。修行布施,不论多少,都能接近大涅槃,不会堕入生死。戒、闻、智慧也是这样。这就称为信。虽然有这样的信,但并不执着于它,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成就的第一件事。
“怎样称为直心呢?菩萨大士对于一切众生都保持质朴正直的心。一切众生如果遇到因缘就会产生谄媚和曲折的心态,菩萨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善于理解一切法都是因缘所致。菩萨大士虽然看到众生的各种恶行过失,最终不会说出来。为什么呢?担心会生起烦恼,如果生起烦恼就会堕入恶趣。这样的菩萨如果看到众生有一点点善行,就会赞扬他们。什么样的善行呢?所谓的佛性。赞扬佛性,使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大士对佛陀说:“世尊啊,如来所说,菩萨大士赞扬佛性,使无数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样的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如来最初开启涅槃经的时候,说过有三种情况:一是如果病人得到良好的医药和照顾,病情就容易好转,如果没有得到,病情就不会好转;二是不论得到还是得不到,病情都不可能好转;三是不论得到还是得不到,病情都能好转。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如果遇到善友、诸佛菩萨,听到妙法,就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如果没有遇到就不能发起,比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独觉佛。第二种情况是即使遇到善友、诸佛菩萨,听到妙法也不能发起,如果没有遇到也不能发起,指的是一阐提;第三种情况是不论遇到还是不遇到,都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指的是菩萨。如果说不论遇到还是不遇到都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那么如来现在为什么说是因为赞扬佛性使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呢?
“世尊啊,如果遇到善友、诸佛菩萨,听到妙法,以及没有遇到,都不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样的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将来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一阐提因为佛性的缘故,不论听到还是没有听到,最终也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啊,如来所说的,什么是一阐提呢?指的是断除了善根,这样的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断除佛性。这样的佛性本质上是不可断除的,为什么佛要说断除了善根呢?如来过去说过十二部经,善有两种:一是常,二是无常。常的善是不断的,无常的善是可以断的。无常的善可以断除,因此会堕入地狱,常的善是不可断的,为什么不禁止断除呢?佛性不断除的,不是一阐提,如来为什么这样说一阐提呢?
“世尊啊,如果因为佛性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为什么如来要广泛地为众生讲解十二部经呢?世尊啊,就像四大河流出自阿耨达池,如果有天人或诸佛世尊说这些河流不流入大海,而是返回源头,这是不可能的;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是这样,有佛性的人,不论是否听到佛法、是否持戒、是否布施、是否修行、是否有智慧,都应该能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世尊啊,就像优陀延山,太阳从中升起直到正南,如果太阳想着‘我不向西而返回东方’,这是不可能的;佛性也是这样,如果不听到佛法、不持戒、不布施、不修行、没有智慧、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不可能的。
“世尊啊,诸佛如来说因果的性质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样的说法也不合理。为什么呢?如果乳中没有酪的性质,就不会有酪;如果尼拘陀种子中没有长成五丈高的性质,就不能生长成五丈高的树;如果佛性中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树的性质,怎么能生长出无上正等正觉的树呢?基于这样的原因,所说的因果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说法,怎么能够相应呢?”
这时,佛陀称赞说:“很好!很好!善男子啊,世间有两种人非常稀有,就像优昙花一样:一是不行恶法的人,二是有罪过能忏悔的人。这样的人非常稀有。还有两种人:一是施恩的人,二是感恩的人。还有两种人:一是接受新的佛法的人,二是温习旧法不忘的人。还有两种人:一是创造新事物的人,二是修缮旧事物的人。还有两种人:一是喜欢听法的人,二是喜欢说法的人。还有两种人:一是善于提问的人,二是善于回答的人。善于提问的人就是你;善于回答的人就是如来。善男子啊,因为你的善问,就能转动无上的法轮,能枯萎十二因缘的大树,能渡过无边生死的大河,能与魔王波旬作战,能摧毁波旬树立的胜利旗帜。
“善男子啊,正如我先前所说,三种病人,遇到良医、得到好的照顾和药物,以及没有遇到这些情况,病都会痊愈,这是什么意思呢?遇到或没有遇到,指的是固定的寿命。为什么呢?这样的人在无量世中修了三种善行,即上等、中等和下等的善行。因为修了这样的三种善行,所以得到了固定的寿命,就像郁单越人寿命长达千年。如果遇到病痛,如果能得到良医、好的药物和适当的照顾,以及没有得到这些,都会痊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得到了固定的寿命。善男子啊,正如我所说的,如果病人遇到良医、好的药物和适当的照顾,病就能痊愈;如果没有遇到,就不能痊愈。这是什么意思呢?善男子啊,这样的人寿命是不确定的。虽然寿命还没有结束,但有九种原因能缩短他们的寿命。哪九种原因呢?一是知道食物不适合自己但仍然食用;二是吃得过多;三是前一天的食物没有消化就再次进食;四是大小便没有按时进行;五是在生病时没有遵循医生的教导;六是没有遵循照顾者的指导;七是强行忍耐不吐;八是在夜间行走,因为夜间行走,会被恶鬼攻击;九是过度的房事。因为这些原因,我说病人如果遇到良医和药物,病就可以痊愈;如果没有遇到,就不能痊愈。善男子啊,正如我先前所说的,不论遇到还是不遇到,都不能痊愈,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寿命已经结束,不论遇到还是不遇到,都不能痊愈。为什么呢?因为寿命已经结束了。基于这样的原因,我说病人不论遇到还是不遇到良医和药物,都不能痊愈。”
“众生也是这样,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如果遇到善友、诸佛菩萨,接受深法的教导,或者没有遇到这些情况,都能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像郁单越人得到固定的寿命一样。正如我所说的,从须陀洹到辟支佛,如果听到善友、诸佛菩萨所说的深法,就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如果没有遇到诸佛菩萨,听到深法,就不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像寿命不确定的人,因为九种原因,寿命就会中途夭折。就像那个病人,如果遇到良医和药物,病就能痊愈;如果没有遇到,病就不能痊愈。因此我说,遇到佛菩萨,听到深法,就能发起心;如果没有遇到,就不能发起。正如我先前所说的,如果遇到善友、诸佛菩萨,听到深法,或者没有遇到,都不能发起,这是什么意思呢?善男子啊,一阐提的人,即使遇到善友、诸佛菩萨,听到深法,以及没有遇到,都不能脱离一阐提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断除了善法。一阐提的人也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呢?如果他们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不再被称为一阐提了。善男子啊,为什么说一阐提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呢?一阐提实际上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像寿命已经结束的人,即使遇到良医、好的药物和适当的照顾,也不能痊愈。为什么呢?因为寿命已经结束了。
“善男子啊,一阐提的意思是信,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不信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信,众生不是具足的,因为不是具足的,怎么能断除呢?一阐提的意思是善巧方便,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修行善巧方便不具足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善巧方便,众生不是具足的,因为不是具足的,怎么能断除呢?一阐提的意思是精进,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精进不具足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精进,众生不是具足的,因为不是具足的,怎么能断除呢?一阐提的意思是念,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念不具足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念,众生不是具足的,因为不是具足的,怎么能断除呢?一阐提的意思是定,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定不具足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定,众生不是具足的,因为不是具足的,怎么能断除呢?一阐提的意思是智慧,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智慧不具足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智慧,众生不是具足的,因为不是具足的,怎么能断除呢?一阐提的意思是无常的善,提的意思是不具足,因为无常的善不具足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佛性不是无常、不是善、也不是不善。为什么呢?善法需要从善巧方便中获得,而佛性不是从善巧方便中获得的,因此不是善。为什么又说不是不善呢?因为它能获得善果。善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且善法是从生起后获得的,而佛性不是从生起后获得的,因此不是善。因为断除了生起后的善法,所以被称为一阐提。
“善男子啊,就像你所说的,如果一阐提有佛性,为什么不能阻止地狱之罪呢?善男子啊,一阐提中没有佛性。善男子啊,比如有个国王听到了箜篌的声音,声音非常美妙,心里十分迷恋,喜悦、喜爱、思念,情感无法舍离,就告诉大臣:‘这样的美妙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大臣回答说:‘这样的美妙声音,是从箜篌发出的。’国王又说:‘拿这个声音来。’这时,大臣就把箜篌放在国王面前,并说:‘大王应当知道,这就是声音。’国王对箜篌说:‘发声!发声!’但是箜篌并没有发出声音。这时,国王就切断了箜篌的弦,声音依然没有发出,取出箜篌的皮和木头,全部折断,寻找声音,完全找不到。这时,国王就生气地责备大臣:‘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谎话?’大臣对国王说:‘取声音的方法不是这样的,应该借助各种因缘和善巧方便,声音才会出现。’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没有固定的住所,因为善巧方便的缘故能够被看见;因为能被看见的缘故,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一阐提的人看不到佛性,怎么能阻止三恶道的罪呢?善男子啊,如果一阐提相信有佛性,应当知道这个人不会堕入三恶趣,也就不能被称为一阐提了;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佛性,所以就堕入三恶趣,堕入三恶趣的缘故被称为一阐提。
“善男子啊,就像你所说的,如果乳中没有酪的性质就不应该产出酪,尼拘陀种子如果没有长成五丈高的性质就不应该有五丈高的树。愚痴的人会这样说,但智者永远不会这样说。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性质的缘故。善男子啊,如果乳中有酪的性质,就不应该再依赖其他条件的力量。善男子啊,如果把水和乳混合,放置一个月也不会变成酪。如果加入一点点颇求树的汁液,放入其中立刻就能变成酪。如果本来就有酪,为什么还需要等待条件呢?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借助各种条件的缘故就能被看见,借助各种条件的缘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需要等待各种条件然后才能成就,那就是没有性质;因为没有性质的缘故,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善男子啊,基于这样的原因,菩萨大士常常赞美他人的善行,不争执别人的缺点,这就称为质朴正直的心。”
“此外,善男子啊,怎样称为菩萨的质朴正直的心呢?菩萨大士常常不犯恶行,如果有了过失会立即忏悔,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绝不隐瞒,感到惭愧自责,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在轻微的罪行中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念头。如果有人质问,他会回答说:‘确实犯了罪。’再问:‘这个罪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他会回答:‘不好。’再问:‘这个罪是善还是不善?’他会回答:‘不善。’再问:‘这个罪会带来善果还是不善果?’他会回答:‘这个罪实际上不会带来善果。’再问:‘这个罪是谁造的?难道是佛法僧所造的吗?’他会回答:‘不是佛法僧,是我所造的。这是我内心的烦恼所构成的。’因为有质朴正直的心,相信有佛性,相信佛性就不会被称为一阐提。因为有质朴正直的心,被称为佛的弟子,如果接受了众生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各种供养,即使是千万份也不觉得多,这就称为菩萨的质朴正直的心。
“怎样称为菩萨修行持戒呢?菩萨大士受持禁戒,不是为了生天,不是出于恐惧,甚至不接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破坏戒律,不缺戒,不瑕疵戒,不杂戒,不接受声闻的戒律;受持菩萨大士的戒律、尸罗波罗蜜的戒律,得到完整的戒律而不生骄傲自满之心,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具足第三戒。
“怎样称为菩萨亲近善友呢?菩萨大士常常为众生讲述善道,不讲述恶道,讲述恶道不是善的果报。善男子啊,我的身体就是一切众生真正的善知识,因此能断除富伽罗婆罗门的所有邪见。善男子啊,如果有众生亲近我,即使有应该堕入地狱的因缘,也能立即生天。比如须那刹多等人,本应堕入地狱,因为见到我,就能断除堕入地狱的因缘,生于色界天。虽然有舍利弗、目揵连等人,但他们不能被称为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起了一阐提的心的缘故。善男子啊,我过去住在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导两位弟子,一个观白骨,一个数息,经过多年都得不到定。因为这样的缘故,他们产生了邪见,说:‘没有涅槃和无漏的法。如果有的话,我应该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我能很好地持守受过的戒律。’当时,我看到这个比丘产生了这样的邪心,召唤舍利弗并斥责他说:‘你教导不当,为什么为这两个弟子颠倒说法呢?你的两个弟子,性格不同,一个主要是洗衣工,一个是金匠。金匠的儿子应该教他数息,洗衣工应该教他骨观。因为你教导错了,让这两个人产生了恶邪的念头。’当时,我为这两个人按照他们适合的方式说法,他们听了之后都获得了阿罗汉果。因此,我是所有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不是舍利弗、目揵连等人。如果众生有极重的结缚,遇到了我,我会用善巧方便来为他们断除。比如我的弟弟难陀有极重的欲望,我用各种善巧方便为他除去了欲望。鸯掘魔罗有强烈的瞋恚,因为见到我,瞋恚就消失了。阿阇世王有极重的愚痴,因为见到我,愚痴的心就熄灭了。比如婆熙伽长者,在无量劫积累了极重的烦恼,因为见到我,烦恼就断灭了。如果有地位低下的恶劣的人亲近我成为我的弟子,因为这样的缘故,一切人天都会恭敬爱念他。尸利毱多邪见非常强烈,因为见到我,邪见就熄灭了;因为见到我,断除了地狱的因缘,作为生天的缘由。比如气嘘旃陀罗,生命即将终结时,因为见到我,又恢复了生命。比如憍尸迦,疯狂的心混乱,因为见到我,又恢复了正常的心。比如瘦瞿昙弥,屠家的儿子,常常做恶业,因为见到我,就舍弃了恶业。比如阐提比丘,因为见到我,宁愿舍弃身命,也不破坏禁戒,就像草系比丘那样。因为这样的原因,阿难比丘说半梵行的人可以被称为善知识,我说不是这样的,只有具足梵行的人才能被称为善知识。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具足第四亲近善友。
“怎样称为菩萨具足多闻呢?菩萨大士为了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这就称为菩萨具足多闻。除去十一部,仅保留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也称为菩萨具足多闻。除去十二部经,如果能受持这部大涅槃微妙的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这就称为菩萨具足多闻。除去整部经典,如果能受持一句四句偈;再除去这句四句偈,如果能受持如来常住、本性不变的道理,这就称为菩萨具足多闻。再除去这一点,如果知道如来常住、本性不变,实际上不说法,也称为菩萨具足多闻。为什么呢?因为法是没有性质的。如来虽然说了所有的法,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法被说出来的。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善男子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了大涅槃具足成就这五件事,能做难以做到的事,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能施予难以施予的事。怎样称为菩萨能做到难以做到的事呢?如果听说吃一颗芝麻就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相信这话,即使在无量阿僧祇劫中一直只吃一颗芝麻;如果听说进入火中就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在无量劫中在阿鼻地狱进入炽热的火堆,这就称为菩萨能做到难以做到的事。怎样称为菩萨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呢?如果听说忍受痛苦、被手杖、刀剑、石头打击等因缘能获得大涅槃,就在无量阿僧祇劫中,身体承受这些痛苦而不认为是苦,这就称为菩萨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怎样称为菩萨能施予难以施予的事呢?如果听说能以国家、城市、妻子、头颅、眼睛、骨髓等施予他人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把自己所有的国家、城市、妻子、头颅、眼睛、骨髓等施予他人,这就称为菩萨能施予难以施予的事。菩萨虽然能做到难以做到的事,但从不认为这些是他自己所做的。能施予难以施予的事也是这样。
“善男子啊,比如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非常疼爱他,用好的衣服、美味的食物随时照顾他,让他没有什么缺乏。即使儿子对父母产生轻慢心,恶语辱骂,父母因为疼爱他,不会生气,也不会想到:‘我给了这个孩子衣服和食物。’菩萨大士也是这样看待一切众生,就像看待自己的唯一儿子一样。如果儿子生病了,父母也会感到病痛,为了求取医药而勤奋救治,病好了之后,他们不会想:‘我为这个孩子治疗了病痛。’菩萨也是这样,看到众生遇到烦恼的病痛,产生怜悯之心并为他们说法,因为听闻佛法的缘故,众生的烦恼得以断除,烦恼断除之后,菩萨从不认为:‘我为众生断除了烦恼。’如果产生这样的念头,最终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种念头:‘没有一个众生是我为他们说法,让他们断除烦恼的。’菩萨大士对一切众生既不生气也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善于修行空三昧。菩萨如果修行空三昧,会对谁生气或欢喜呢?善男子啊,比如山林被大火焚烧,如果有人砍伐,或者被水冲走,这些树木会对谁生气或欢喜呢?菩萨大士也是这样,对一切众生既不生气也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修行了空三昧。”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大士对佛陀说:“世尊啊,一切法的本性是不是本来就空呢?因为空性本身就是空。如果本性本来就空,不应该先修行空性,然后再看到空性,为什么如来说要通过修行空性才能看到空性呢?如果本性本来就不是空,即使修行空性,也不能让它变得空。”
“善男子啊,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空。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是不可得的。善男子啊,色的本性是不可得的。什么是色的本性呢?色的本性不是地、水、火、风,但又不离地、水、火、风;不是青、黄、赤、白,但又不离青、黄、赤、白;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怎么能说色有自己的本性呢?因为本性不可得的缘故,说它是空的。一切法也是这样,因为它们相似地相续存在,凡夫看到后,就说一切法的本性不是空寂的。菩萨大士具足五件事,所以能见到法的本性本来就是空寂的。善男子啊,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看到一切法的本性不是空寂的,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沙门,不是真正的婆罗门,不能修行般若波罗蜜,不能进入大涅槃,不能现见诸佛菩萨,他们是魔的眷属。
“善男子啊,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空,也是因为菩萨修行空性所以能见到法的空性。善男子啊,就像一切法因为无常的缘故,能灭除能灭的;如果不是无常的,不能灭除能灭的。有为法有生起的特性,所以能生起能生的;有灭去的特性,所以能灭除能灭的。一切法有苦的特性,所以苦能让众生感到苦。善男子啊,就像盐的本性是咸的,能让其他东西变咸;石蜜的本性是甜的,能让其他东西变甜;酸酒的本性是酸的,能让其他东西变酸;姜的本性是辣的,能让其他东西变辣;诃梨勒的本性是苦的,能让其他东西变苦;庵罗果的本性是淡的,能让其他东西变淡;毒药的本性是毒的,能让其他东西变毒;甘露的本性让人不死,如果与其他东西混合,也能让人不死;菩萨修行空性也是这样,因为修行空性,能见到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空寂的。”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接着说:“世尊啊,如果盐能让非咸的东西变咸,如果修行空三昧是这样的话,应当知道这种定是非善非妙的,它的本性是颠倒的。如果空三昧只能见到空性,空是没有法的,见到什么呢?”
“善男子啊,这种空三昧见到的不是空的法,而是能让法变得空寂,但并不是颠倒的。就像盐不是让非咸的东西变咸,空三昧也是这样,不是让非空的东西变空。善男子啊,贪欲是有本性的,不是空的本性。如果贪欲是空的,众生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堕入地狱。如果众生因为贪欲堕入地狱,怎么能说贪欲的本性是空的呢?善男子啊,色是有本性的。什么样的色的本性呢?就是颠倒的本性,因为颠倒的缘故,众生产生贪欲。如果色的本性不是颠倒的,怎么能导致众生产生贪欲呢?因为能导致众生产生贪欲,应当知道色的本性不是不存在的。基于这样的原因,修行空三昧并不是颠倒的。
“善男子啊,一切凡夫,如果见到女人就会产生女性的形象;菩萨不是这样,虽然见到女人但不会产生女性的形象,因为不产生形象,贪欲就不会生起,贪欲不生起的缘故,就不会颠倒。因为世间人见到女性的形象,菩萨随顺他们的话语说有女性。如果见到男性时说他是女性,那就是颠倒。因此我曾对阇提说:‘你婆罗门,如果把白天当作黑夜,这是颠倒;把黑夜当作白天,这也是颠倒。白天有白天的特征,黑夜有黑夜的特征,怎么会颠倒呢?’善男子啊,一切菩萨住在九地的时候,见到法有本性,因为这样的见解,所以见不到佛性;如果见到了佛性,就不会再见到一切法的本性。因为修行这样的空三昧,所以见不到法的本性,因为见不到的缘故,就能见到佛性。诸佛菩萨有两种说法:一是有本性,二是没有本性。为了众生的缘故说有法的本性,为了贤圣说没有法的本性。为了让不空的人见到法是空的,修行空三昧让他们见到空,对于没有本性的人,也修行空而使之空,基于这样的原因,修行空性见到空性。
“善男子啊,你说见到空性,空是没有法的,为什么能见到呢?善男子啊,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菩萨大士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见到,什么都没有见到就是没有所有,没有所有就是一切法。菩萨大士修行大涅槃,对一切法都无所见。如果有见到的,就见不到佛性,不能修行般若波罗蜜,不能进入大涅槃,因此菩萨见到一切法的本性是没有所有的。善男子啊,菩萨不仅因为修行空三昧而见到空性,般若波罗蜜也是空的,禅波罗蜜也是空的,毗梨耶波罗蜜也是空的,羼提波罗蜜也是空的,尸波罗蜜也是空的,檀波罗蜜也是空的,色也是空的,眼也是空的,识也是空的,如来也是空的,大涅槃也是空的,因此菩萨见到一切法都是空的。因此我在迦毗罗城告诉阿难说:‘你不要悲伤哭泣。’阿难就说:‘如来世尊,我现在的亲属都已经消亡,怎么能不悲伤哭泣呢?如来与我一同出生在这座城市,我们都是释迦族的亲属,为什么如来独自不忧愁,面容更加光彩照人呢?’善男子啊,我又告诉他:‘阿难,你见到迦毗罗的真实是有,我见到的都是空寂,什么都没有。你见到释迦族都是亲属,我因为修行空性,所以什么都没有见到。基于这样的原因,你产生了忧愁,而我的面容更加光彩照人。’诸佛菩萨修行这样的空三昧,所以不会产生忧愁。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微妙的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
“善男子啊,怎样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微妙的经典具足最后第十功德呢?善男子啊,菩萨修行三十七助道法,进入大涅槃的常乐我净,为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如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独觉佛、菩萨相信这些话,都能进入大涅槃。如果不相信,就会轮回生死。”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啊,哪些众生对这部经不产生恭敬呢?”
“善男子啊,我涅槃之后,会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欢争斗,舍弃十二部经,读诵各种外道的经典文颂,接受和蓄养一切不干净的东西,并声称这是佛陀允许的。这样的人,就像是用珍贵的栴檀木换取普通的木材,用黄金换取鍮石,用银换取白镴,用绸缎换取粗糙的氀褐,用甘露换取毒药。
怎样理解用栴檀木换取普通木材呢?比如我的弟子为了供养的缘故,向白衣人讲说经法,但白衣人情绪轻松,不喜欢听闻;白衣人地位高,比丘地位低,尽管用各种美食供给他们,他们还不愿意听,这就称为用栴檀木换取普通木材。
怎样理解用黄金换取鍮石呢?鍮石比喻色声香味触,黄金比喻戒律,我的弟子因为色的因缘破坏所受的戒律,这就称为用黄金换取鍮石。
怎样理解用银换取白镴呢?银比喻十善,白镴比喻十恶,我的弟子放弃十善,行十恶法,这就称为用银换取白镴。
怎样理解用绸缎换取氀褐呢?氀褐比喻无惭无愧,绸缎比喻惭愧,我的弟子放弃惭愧,习惯无惭无愧,这就称为用绸缎换取氀褐。
怎样理解用甘露换取毒药呢?毒药比喻各种名利供养,甘露比喻无漏法,我的弟子为了名利供养的缘故,向白衣人自夸说已得到无漏法,这就称为用甘露换取毒药。
因为这样的恶比丘的缘故,《大涅槃经》将在阎浮提广泛流传。在那个时候,如果有弟子受持读诵、书写这部经典,并广泛传播,会被这样的恶比丘杀害。这些恶比丘聚集在一起,共同制定严格的制度:‘如果有谁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并分别解说,大家一律不得与他共住共坐,不得交谈。为什么呢?《涅槃经》不是佛陀所说的,而是邪见者编造的。持有邪见的人就是六师,六师所说的话不是佛陀的经典。为什么呢?一切诸佛都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果有人说一切法是常乐我净,怎么能说是佛陀所说的经典呢?诸佛菩萨允许比丘蓄养各种东西,六师却说不允许弟子蓄养一切东西,这样的说法怎么能是佛陀所说的呢?诸佛菩萨不禁止弟子断绝牛的五味和吃肉,六师却禁止吃五种盐、五种牛味以及脂肪和血液,如果禁止这些,怎么能说是佛陀正确的经典呢?诸佛菩萨宣讲三乘,而这部经典纯说一乘即大涅槃,这样的话怎么能是佛陀正确的经典呢?诸佛最终都进入了涅槃,这部经典却说佛是常乐我净,不进入涅槃,这部经典不属于十二部经之一,是魔的说法,不是佛陀的说法。’善男子啊,这样的人虽然是我的弟子,但不能相信这部《涅槃经》。善男子啊,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众生相信这部经典哪怕半句话,应当知道这个人是我的真正弟子,因为这样的信仰,就能见到佛性,进入涅槃。”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啊,很好!很好!如来今天很好地揭示了《大涅槃经》。世尊啊,我因为这些事情而理解了《大涅槃经》的一句半句,因为理解了一句半句,见到了少许的佛性。正如佛陀所说的,我也将会进入大涅槃。”
“这就称为菩萨修行大涅槃微妙的经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来源:北凉昙无谶译
小悟 白话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