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转眼之间2024年也已经过去了,马上就是2025年的农历年了。
以前热热闹闹置办年货满大集的转悠,时不时听着放鞭炮的动静就能感觉出来,年越来越近了。
可如今却是一点“年味”都感觉不到,不光没年味,越来越多的人都感觉到连过年的气氛都不见了,就连有些年轻人过年都不想回家了。
老一辈有的就会批评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过自私只会自己享受,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若不是真有问题那十几平的小小出租屋怎会比家里还吸引年轻人呢······
以前挺期待的
2024年过年的时候网上火了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有家不回反倒是在网上找起了“过年搭子”,一起做年夜饭或者是出门旅行。
不光有约陌生人过年的还有和宠物一起跨年的,在传统习俗中,这段时间本应是从天南海北回到家乡与亲人团圆相聚的时刻,现在的年轻人们却“玩出了花”。
他们如此选择的理由出奇的一致: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分寸感,不会过多询问隐私只享受当下这片刻的放松时间。
对此一些老辈子们就坐不住了批评起了这种行为,自己家都不回也不“创造年味”,一年到了尾就开始嫌弃起没有年味了。
其实也确实是这样,但也不全对,小时候最期待过年,各种好吃的好玩的,盼年货吃年货跑来跑去要红包,天南海北的各式亲戚带来的各种趣事能听上一天。
那时的年味确实是比现在要浓,小时候唱的儿歌是挺顺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只想“摆烂”
如今轮到自己了创造年味了,可除了累就没有别的想法了,想回家就得先接受一波春运的洗礼。
火车飞机抢票、自驾高速堵车,哪一件遇上了都是相当烦心,千辛万苦唐僧取经似的好不容易才能家。
鞭炮不让放了,回了家一点动静都没有,这真的是过年期间吗?走在街上也没有往年的欢喜气氛,自己就更不想动了。
一年从头忙到尾本来就没几天假,一身的“班味”还没去干净就得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八卦。
三句不离钱财五句不离婚嫁,哎呀你得努力啊,哎呀赶紧结婚吧,本以为是回家换换心情谁成想还得和上班似的应付“领导”。
虽说节日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和情感,但这上来就像是审犯人的架势实在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
还是拿开头的“过年搭子”举例最为合适,2024年春节的时候“小猫”(网名代号)就没回贵州县城的老家。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很想回家,回家有好多吃的,也没什么压力。现在回家对我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更多是压力。”
于是就以“工作”为由留在了云南,家里在吃年夜饭时,小猫也在云南和搭子们一起过新年。
所以说与其回家继续精神内耗,不如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舒舒服服的躺平,要怪就怪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太大了,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还有就是老一辈的乐子们没了,说是老一辈的乐子其实也不对,应该是大家欢欢喜喜凑在一起时的乐子。
杀年猪做年菜,大人们人传人的干活孩子们满院子的疯跑,拜年收红包,这些“仪式感”可以说是年味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猪也不用现杀了,炸丸子蒸肉都有现成的,买回来一热年夜饭这就成了,过年人来人往也少了,收红包更是直接微信解决了。
原来满满的“仪式感”现在更像是走流程一般随意,曾经还有过一条这样的“暴论”就是说“年味即穷味”,结合以前的现实条件来看也确实如此。
内核不一样了
农耕时代冬天万物休息,人也不例外,等到来年春天才能播种的这段时间该干嘛呢,有一个分散人们注意力“节日”就成了首选。
本着“打了一辈子仗还不能享受享受了”的心理,一般都会在过年期间吃顿好的添新衣做新鞋就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期待的事了。
再加上农耕文明没有特别便利的交通手段,只能邻里乡亲之间互相探望,本来的乡村经济与熟人文化会在这段时间里进一步强化,这个年也就自然而然的热闹起来了。
等到发展到工业时代乃至现代后,城市经济这种陌生人文化占据了主流,就算是本来的一大家子也会各奔东西,时间久了不免就有不同的隔阂了。
这种时候既然拜年都成了一种负担了,那为什么还要强制自己接受呢?走亲戚串门也就不愿走动了,这年味不也就越来越淡了吗。
但话又说回来了,春节这个传统还是绝对不能丢的,不论在哪不论干嘛,改过还是得过,新时代可以有些新时代的过法吗。
有不少人就选择过年的时候将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一起“反向过年”,不光能跳出原来那些不愿去做的繁琐礼节与习俗,更是能让父母体验下城市春节的氛围。
还有开明的父母直接和孩子一样出门旅游了,两代人选择了目的地还不同,春节真正成了可以放松的假期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春节还是要过的,不管年味浓不浓,那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过属于自己的春节就好。
参考:
光明网《年轻人网上寻“过年搭子”》
光明网《接父母“反向团圆”的年轻人:回家过年不应变成精神内耗》
新华网《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