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孤军奋战,这是我的权利。——电影《十二怒汉》

1.十一位愤怒的研究生

2024年1月,华中农业大学的十一位研究生(博士、硕士)向学校举报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说他学术不端,主要事实就是逼迫研究生们篡改实验数据、编造实验结果,弄虚作假。带学生过程中采用高压严苛方式,频繁辱骂。

另外,导师与两个博士后压榨学生劳动力,强迫学生接私活。

如果是一个两个学生举报老师,还能理解为“刺儿头”闹事,这种事情也不罕见。

但这是整整十一个人联名举报,都在举报信上按了红手印,事情就不只是个别人的情绪问题了。

古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样的狠人势必是受了天大的冤屈,但它属于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忍一忍还是能过得下去的。

只有很多人都忍不下去了,事情就大了,动摇到某种根基了,上面不得不重视,在社会面上,这样的事情被叫做群体性事件。

从这个角度来讲,团结能团结的一切力量去反抗压迫,确实是高明的策略,但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要么是利益基础,要么是正义基础。说到底还是利益基础。

因为学生们别无选择,要忍受各种辱骂和压榨,这是在读书还是在坐牢?只能怒起反抗,大家都不想忍了。

2.他们真的赢了吗?

学校很快就发了情况通报,因为事情闹大了。

通报里开诚布公,第一句话就是学生们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属实。

在这场撕破脸的较量里面,学校站在了学生这边。

并且承诺重新组建导师组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意思就是这十一位勇敢的同学还能继续读研读博。

表面来看,同学们赢了。

但学生们也不傻,社会上的事情,他们也知道的,所以也通过媒体提前打预防针了——同学们对媒体表示,担心其导师比较强大的社会资源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也担心因为举报被认为是“爱闹事”“刺头”,而影响个人以后的工作与学术发展,但为了之后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常学习和毕业的机会“即便是自己毕不了业也值了、不后悔!”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那他们肯定会毕业的。

至于将来应聘找工作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能不能吃一辈子体制饭,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导师的行为,当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在这个圈子里,他的行为能被长期接受,说明了什么,大家自己想。

3.腐败的种子

这件事揭开的盖子——表面看是“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这也是校方给定的性。

为啥这么定性?

因为挑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轻的。

在举报信中,学生们也提到了“科研发展的经费付之东流”。

学术不端之外,存不存在“学术腐败”?

2024年2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关于我校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调查处理的情况通报》显示,对涉事导师黄某某撤销校内一切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报请撤销其教师资格。

2024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网站通报了2024年第二批次关于学术不端行为案件的处理结果——黄某某再次名列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第5次委务会议审定撤销黄飞若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追回2个项目的已拨资金,取消黄飞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5年(2024年3月26日至2029年3月25日),给予黄飞若通报批评。

一切尘埃落定……

而实际上它揭开的是高校科研生态的运行规则。

这套规则,我们其实都很熟悉。

就是在各个领域常见的“领导说了算”。

导师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在科研资金与科研项目权益的分配上,似乎是不受监督的。

不受监督——你能产出真东西也不是不行,公众的容错率其实很高,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刺儿头。

问题是即便在这么宽松的环境下,还是在造假……

那可想而知那些光环之下的科研成果都是些什么货色……

你骗骗我,我骗骗你,这回,学生们忍不了了,他们还年轻,还有理想,总不能二十岁就走上了骗人骗己的不归路。

悲哀的是,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的嘛,有啥办法呢?

腐败的种子无处不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