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君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很常见。然而,如此晶莹剔透的冰,人类却至今看不透。看似平平无奇的冰中,居然藏着那么多科学奥秘,不断刷新人类认知、揭示大千世界的神奇。
不可思议!冰竟然能变得这么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在人们印象里,要么坚若磐石,要么极易碎裂,不会有人用“弹性”来形容它。不过,如今科学家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冰,可以像橡胶那样“Q弹”。
由浙江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山西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制备出可以回弹的冰纤维,这项新研究登上了顶级学术期刊《科学》。
这项研究的灵感来自玻璃,玻璃非常易碎,但当它们被制成极细的光纤时,却具备了弹性。当冰以类似形态存在时,是否也会拥有弹性?
研究团队采用一种叫“电场增强生长法”的方法来制备冰晶体,400微米长的冰纤维,在2秒内就可以长成。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团队得到多根粗细不一的单晶冰微纤维,直径在800纳米~10微米之间。
与天然冰相比,这些冰纤维内部结构几乎不存在缺陷,表面也十分光滑。在-70℃条件下,研究人员将其中一根直径4.7微米的冰微纤维,弯曲了大约180°(曲率半径为63微米),这根冰纤维不仅没折断,在撤掉外力之后还能迅速回弹,恢复到之前笔直的形态。
当实验温度降至-150℃时,研究人员将一根直径4.4微米的冰微纤维,弯曲成曲率半径只有20微米的圆弧,应变达到了10.9%,已接近理论上冰的弹性极限了,而且在撤去外力后,冰纤维同样完全回弹。
这种冰纤维,是否也和光纤一样能传导光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人员用光纤锥向冰微纤维的一端输入可见光,并测量了光在纤维中传导时沿途的散射光强度。结果显示,这一过程的损耗非常小,与目前用于芯片中最先进的波导管的损耗率相当。
研究人员已设想到这种神奇的冰纤维未来会有用武之地,例如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低损耗的光传导。
冰为啥这么滑?冰面长啥样?百年难题破解
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冰的表面结构如何,何时开始融化、如何融化?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众所周知,冰在0℃时会融化成水。然而,我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发现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北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冰在-153℃便开始预融化。此前国际研究普遍认为,冰表面发生预融化的温度在-70℃以上。相关论文2024年5月发表于《自然》。
什么是预融化?这一概念,源自170多年前。19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如果把两块冰压在一起,它们会慢慢连接,形成一大块冰。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复冰”,并认为冰块表面有肉眼难以看到的一层薄薄的液体水。
随着科技发展,科学家验证了法拉第的想法——即使在0℃以下,冰表面也存在非常薄的液体层。这意味着,冰的内部还是固态时,其表面已开始融化。
“它有两个关键参数:预融化起始温度和预融化层厚度。”研究者解释说,冰在熔点融化时,水和冰共存,它内部的微观结构已完全变得无序。
而在预融化过程中,预融化层一般为纳米量级,要借助高分辨率工具,才有可能观察到液态水。预融化层之下区域的原子,仍按晶体的规律有序排列。
此次研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功不可没。“正是通过这一神器,我们首次实现了冰表面结构的原子级分辨率成像,并确定了预融化起始温度。”研究者说。
冰是由水分子按不同方式堆叠而成的晶体。科学家已发现20多种冰晶体堆叠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形成六角冰的六角堆叠。
“此次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六角冰表面,不仅有六角堆叠方式,还有立方堆叠方式。这两种结构互相连接,形成了稳定的冰表面。”研究者说,这是人类首次在冰表面观察到这种堆叠方式。
在稳定的冰表面,六角堆叠和立方堆叠的组合呈现一定周期性,即是有序的。而当温度逐渐升高至-153℃时,原子开始脱离原来的位置,有序性被破坏,冰表面发生预融化。
自然界中,很难达到-153℃的低温,这意味着,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冰,都处于预融化状态,表面都存在着液体。知道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冰面总是那么滑。
当然,研究预融化起始温度的价值不止于此,它对于理解冰川融化、大气过程、可燃冰形成等诸多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黑色炽热的冰,颠覆你的想象
我们知道,冰加热时会变成水,继续加热会气化蒸发。然而,最近科学家发现,这并非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下,水依旧可能是固体冰的形态。
2018年,美国科学家在5000℃高温下,首次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水态,称为“超离子水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物质是太阳系中遥远行星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成果或有助于研究海王星和天王星的磁场。
科学家早在1988年就预测了这种物质的存在,这是首次在实验室获得这一物质。
普通的冰由水分子组成,这些水分子连接起来形成固体;而超离子水冰,则由离子(带正或负电荷的原子)组成。具体来说,它由氧离子形成的固体晶体和流过其中的氢离子组成。与普通冰不同,超离子水冰要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才能形成。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先碾碎位于两块钻石之间的冰块,然后发射激光以进一步增加压力和热量,在接近5000℃的高温和两倍大气压的高压下,他们看到一块超离子水冰形成并融化的证据。
虽然“超离子水冰”在地球上找不到,但可能在天王星和海王星大量存在,这些行星内部存在高温和高压。
实验表明,超离子冰会像金属一样导电,氢原子在其中扮演了电子的角色。
与我们熟悉的白色冰不同,超离子冰是黑色的且温度炽热。为啥是黑色?因为漂浮着的氢原子,以自身排列组合的特性,阻住了外部光线穿过冰层,于是让冰层呈现黑色。
同样大小的超离子冰,重量是正常冰块的四倍。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宇宙中存量最多的水形态。这一发现,或能解开困扰了人们数十年之久的冰巨行星构成之谜,并解释它们不寻常的磁场。
“外星冰”?科学家研制出奇怪的新型冰
“冰浮于水面,所以它的密度比水小”,我们熟知的这个物理现象,最近又被科学家打破。
一篇刊发于2023年《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显示,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室研制出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型冰,它既不漂浮于水面上,也不下沉,被称为“中密度无定形冰”,几乎与液态水的密度完全匹配。
获得这种冰,需要在-200°C的温度下,将普通冰在装满不锈钢球的容器中摇晃,以破坏冰的晶体结构。
在普通人认知中,结晶冰是水的特性之一,它能以固态形式漂浮在液态水上而不是下沉。但是,你知道吗?如果操作得当,液态水也能以无组织、无定形的状态冻结。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通过在非常冷的表面上沉积水蒸气,制成了第一块“低密度无定形冰”。20世纪80年代,可以沉入水底的“高密度无定形冰”也被研制出来。当时科学家认为,无法制造出“中密度无定形冰”。
然而,在最新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的专家,将拥有六边形晶体结构的正常冰,置于一个装有冷却至-200℃轴承钢珠的玻璃杯中摇晃,冰块与钢珠碰撞产生的剪切力,制造出了“中密度无定形冰”,它没有整齐有序的晶体结构,是一种全新形式的冰。
科学家认为,中等密度的无定形冰,可能天然存在于气态巨行星的冰卫星上。了解中等密度的无定形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液态水,为冰研究开辟新的篇章。
钻石里的“冰7”,结冰的火焰“冰18”
在我们生活的宇宙,冰无处不在。在科学的显微镜下,冰也并非我们所见的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
人类对冰的探索始于20世纪早期,截至目前,已经发现超过20种不同形态的冰,按照发现顺序,被命名为“冰1”至“冰19”。
“冰1”至“冰19”虽然只有19个名字,但冰的形态却超过了20种,因为某些名字涵盖了多种形态。
以“冰1”为例,它包含了两种不同形态,分别是“冰1h”和“冰1c”。其中,“冰1h”是最常见的“普通冰”,是六方结构。而“冰1c”则是立方冰,是立方结构。
冬天,北方地区“泼水成冰”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泼水成冰”一般需要温度较高的热水。热水蒸发出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一颗颗小冰晶。
那么,形成一片漂亮的雪花需要多长时间?在实验室里,生成一片2.5mm长的雪花,需要44分钟。想让结冰速度更快,降低温度、增大压强都是有效方法。
例如,在压强为3 GPa的条件下,水会凝结成“冰7”。这个压强,相当于在指甲盖上放一部小型客机。和普通冰相比,“冰7”的凝结时间非常短,只需要6纳秒。
在地球深处,就存在着“冰7”。2018年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文章证明,一些钻石里面封存着“冰7”。
如果继续增大压强到300 GPa,就可能形成“冰18”。在“冰18”中,巨大的压强,导致水分子里面的共价键断裂,使 “冰18”具有类似于金属的导电性。
“冰18”的导电性,意味着它没有带隙,因此“冰18”不像普通冰一样是透明的。此外,自由移动的氢离子,也使它具有很高的熔点,在接近3000℃的高温下也仍是固态。这使得“冰18”成为名副其实的“结冰的火焰”。
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对冰的认识也不断丰富。从立方冰到钻石里的“冰7”,再到结冰的火焰“冰18”,每一种冰的形态,都揭示了冰的神奇和多样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