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小雅》中的《鹿鸣》里的这一句。这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名字,似乎预示着她未来的事业和梦想将和这种神奇的草药——青蒿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了研制出战胜疟疾的良药,屠呦呦经历了数百次实验、数百次失败,甚至把自己当作试药的“小白鼠”,终于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

作者:徐鲁

翻开这本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屠呦呦: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一起来看屠呦呦与一株古老而神奇的小草的故事。

1

1

1

一次次的实验都失败了,这让屠呦呦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这些日子里,因为太痴迷和执着于实验,她的同伴们觉得,屠呦呦的神情都变得恍恍惚惚的了,人也消瘦了不少。

这时候,屠呦呦把自己临时的家搬进了研究所里,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只要步行两分钟,就能到达实验室。


工作中的屠呦呦(资料照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每天匆匆吃过晚饭后,她总是要重新返回实验室,再工作一些时辰。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子夜时分。

“屠呦呦,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你的身体非被弄垮不可!”组员们劝她说,“要不,你抽个时间去郊外走走,散散心,呼吸一点儿新鲜空气……”

这一天,屠呦呦果真独自来到郊外,走到了一处田野边。

但是她不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是要寻找青蒿吗?好像也不是,她的实验室里摆满了从各地采集回来的新鲜青蒿。

如果……如果……下一次实验仍然是失败的,那么,我是不是该考虑放弃了……

这一刻,屠呦呦在心里难过地对自己说。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在一瞬间闪了一下,她马上就像掐灭一根火柴上的火苗一样,把这个丧气的念头给掐灭了。她知道,压在她肩膀上的,是一个重大的国家项目,是一份神圣的国家使命。这份使命,关系到祖国千万同胞的生命健康,甚至也关系到中国传统草药能不能对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有所贡献。

就在她这样思忖着的时候,突然,她看见一只浑身无力的小狗,正在田野边啃食绿色的小草。

“请问老伯,小狗为什么会像山羊一样,啃食小草呢?”她好奇地向正在田里劳作的一位老农请教道。

老农告诉她:“哦,这只小狗生了病,它好像正在给自己寻找治疗的方法,也许,小草里含有它的身体需要的东西吧。”

屠呦呦听了,眼睛顿时一亮,好像在黑暗中看见了新的曙光。

她蹲下身,仔细地观察着小狗怎样努力地啃食那些小草……

“不,不能放弃!我怎么舍得放弃!哪怕再失败一千零一次!”屠呦呦站起身,小声地说,“谢谢你,亲爱的小狗!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图片来源:新华社

1

2

1

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心,那几天里,屠呦呦还特意找出了自己在大学时代就喜欢的《居里夫人传》,重新读了起来。

书中有很多情节,都是她早就熟悉了的。如今重读,她就是想给自己再打打气,鼓鼓劲,从伟大的居里夫人那里借来一些信心和力量!

她看到,提炼镭要用到大量的沥青铀矿,需要资金去购买。但居里夫妇一直处在窘迫的生活之中,他们的收入只能勉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到哪里去弄科研资金呢?当时,这对年轻的科学家夫妇并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只能在一个废弃的破棚屋里做实验。他们的大部分提炼工作就在院子的简易大棚里进行。8吨沥青铀矿矿渣,要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也不能停地搅拌,然后把一瓶瓶提炼物倒进倒出……这是一项超乎人们想象的艰巨而又繁杂的工作!因为请不起帮工,所以不管严寒酷暑,居里夫人都要穿着布满灰尘、染满试剂的工作服,既当科研专家和技师,又当火炉工和小工。她每天用一根和她差不多高的铁棍,在大锅里搅拌着一堆沸腾的沥青矿渣,火烤着她,烟熏着她,使她双眼布满血丝,喉咙疼痛难忍。到了晚上,她累得筋疲力尽了,饭也吃不下,几乎连脱下工作服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是,居里夫人没有被生活的艰辛吓倒,她凭着强大的毅力和坚强、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和珍惜这艰辛生活的每一天。她这样说:“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无论代价有多么大!”

屠呦呦沉浸在她喜欢的《居里夫人传》里,读得“不知东方之既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新鲜的、美丽的霞光,把她的宿舍、实验室和整个研究所,映照得红彤彤的。

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目光重新聚焦在 《肘后备急方》中的那个古方上:“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纪录片《课本里的英雄》截图

她想,按照通常的思路,草药一般都是加水用火煎熬,才能取得药汁的,而葛洪在这里并没有说要用火煎熬,只是“绞取汁”,就是把青蒿绞成汁。

按说,古人对草药的研究,是不可能提取出什么“元素”或分析出什么“原理”的,因此所采取 的方式就比较简单和古朴。也许,真正的奥秘就在这简单和古朴之中?

想到这里,屠呦呦突然获得了一个灵感:也许,这种有点原始的方式,恰恰显示出了古代人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青蒿的正确用法,正是“绞汁”服用,而并非我们常见的用水煎熬?

是啊,在这之前,屠呦呦他们每一次实验,都是用水煎煮或者用乙醇提取。那么,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会不会恰恰是害怕高温和乙醇的呢?她从青蒿中提取的样品,最高只有百分之六十八的抑制率,难道另外的百分之三十二,正是因为高温煎熬而流失了?

如此看来,何不就用老祖宗留下的“原始”方式试一试呢?

想到这里,屠呦呦简直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她决定改变以往的做法,重新设计了一种用低温提取的方案,用乙醚等做溶剂提取,同时把青蒿的茎、叶、根等分开来提取。这样做至少可以弄清楚,究竟青蒿的哪个部分是真的有用、药性最好。

屠呦呦和她的项目组,从1971年9月开始采用她设计的新方案来做实验。

一个月后,1971年10月4日,他们得到了青蒿提取物第191号样品。


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啊,找到了!找到了!你们快看哪,它不像银白色的、晶体的镭,它像青黑色的、软软的饴糖呢!”屠呦呦大声地招呼着同事们说。

10月4日,一个她永难忘记的日子!她和她的团队,以乙醚为溶剂,采用低温的方式,从绿色的青蒿里,终于得到了一种青黑色的、软软的、膏状的提取物。

接下来,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在紧张地等待另一个关键性的实验结果。

结果是:这种青黑色的、膏状的提取物,对小白鼠和猴子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顿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1

3

1

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尽快完成,那就是提取物的临床试验。

屠呦呦明白,对于任何的药物,都需要弄清楚它们的毒理、药理,只有确认了它们的安全性,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才能投入临床使用。

可是,疟疾这种传染病是具有季节性的,如果错过了最合适的临床观察季节,就需要再等上一年。想到这里,屠呦呦觉得,应该趁热打铁,不能再等待了!

于是,她郑重地向上级领导递交了一份志愿试药报告。报告里说:“我是项目组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以身试药……”

屠呦呦的这个决定,让领导和同事们不禁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平时看起来柔柔弱弱的江南女子,关键时刻却像一位巾帼英雄,一位“女汉子”,满身的胆量和豪气!

“呦呦,你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是,以身试药,性命攸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你要想清楚啊!”

是啊,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屠呦呦敢于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来充当“人类小白鼠”,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是一种真正的献身精神。

“你们不必担心,我们从事医药开发和研究的, 应该有一点儿‘糖丸爷爷’顾方舟先生的勇气和精神……”屠呦呦怕大家担心和顾虑太多,就故意举了个比较正面和乐观的例子,笑着说道。

她所说的“糖丸爷爷”,是指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顾方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事业上,为中国和世界消灭这种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小孩子都还记得,小时候打完疫苗后,最期待的事就是能吃到打针的医生“奖赏”的一颗 “糖丸”。那颗“糖丸”,名义上是在奖励打针不哭的勇敢的孩子,其实,那正是顾方舟发明的一种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糖丸爷爷”的这个发明,保护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孩子的健康。小小的“糖丸”,不仅基本消灭了中国的“小儿麻痹症”,也让数不清的孩子免受病毒侵害。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最初,顾方舟爷爷为了测试疫苗的安全性,自己就曾经以身试药。他在验证了成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产生免疫力后,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验证疫苗对小孩子身体的安全性。怎么办呢?他在内心纠结了很长时间后,最终咬了咬牙,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首次试验。他不忍心也不敢让夫人知道这件事,所以就只能给幼小的儿子偷偷服用“糖丸”。

后来,细心的夫人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就质问他说:“这是不是真的?”顾方舟只好满怀愧疚地承认说:“是真的。但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委屈我们自己的孩子了,恳请你能理解……”

让他感动的是,夫人确信了此事后,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宽慰他说:“每一个小生命,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宝贝!疫苗是你发明的,你不首先在自己孩子身上做试验,难道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试验?别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宝贝吗?你不要太内疚,有你这样仁爱的爸爸,我们的儿子一定会平安的!”

观察和等待试验效果的那段日子,也许是顾方舟一生中最为不安和备受煎熬的日子,毕竟,他和夫人也都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好在小家伙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测试观察期,顾方舟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望着小家伙天真懵懂的笑容,听着他那银铃似的清脆的笑声,顾方舟喜极而泣,和夫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衷心地谢谢你,勇敢的儿子,好样的!”顾方舟又对夫人说:“这时候,小家伙哪里会知道, 他幼小的身体,为祖国和人类的医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

“请大家放心吧,我反复考虑过许久,已经想好了!”屠呦呦庄重地说,“只要是从事中药研究,乃至一切科学研究,都需要有顾先生的这种勇气、胆量和无私的精神!更何况,我对这个青蒿的提取物,还是有信心的……”

1972年7月,上级经过再三考虑和研究,最终决定,由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研究人员一起,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在医院的严密监控下,完成了一个星期的试药观察。


纪录片《课本里的英雄》截图

1

4

1

8月到10月,屠呦呦又带上提取的膏状药品,再次去往海南岛,冒着酷暑,在昌江等热带丛林中的疟疾疫区,先后完成了二十一例疟疾病人抗疟疗效的临床观察。其中,包括间日疟十一例,恶性疟九例,混合感染疟一例。

观察结果是: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为十九小时,恶性疟平均退热时间为三十六小时,而且疟原虫指标全部转阴。这样的结果,也正是屠呦呦所期待的。

从海南岛回来后,另一组同事又带来一个喜讯:他们在北京302医院临床验证的九例疟疾病例,也全部有效!

领导们高兴地赶来向屠呦呦和她的小组祝贺:“祝贺你们!各种试药观察证实,你们提取出来的‘饴糖’,对人体是安全的。真是了不起啊!你们已经找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下一步,该是你们把软软的‘饴糖’变成颗粒,哦,变成像你经常念叨的居里夫人发现的镭那样的晶体的时候了……”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网

于是,屠呦呦和她的小组又开始了新的实验。当时,屠呦呦小组做实验用的青蒿,都产自北 京郊区。屠呦呦发现,北京产的青蒿中,青蒿有效成分含量很少。也就是说,每次实验,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青蒿。加上受到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屠呦呦梦想中的那种颗粒晶体——青蒿素,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发现和获得。她的实验,好像又陷入了僵局。

又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1972年9月25日、9月29日、10月25日、10月30日、11月8日,在这些对屠呦呦的小组来说,每一天都是那么宝贵和难忘的日子里,他们从软软的“饴糖”里,相继发现和分离了多个令他们盼望已久的晶体!

1972年11月8日这天,后来被正式确定为“青蒿素”的诞生日。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

秦文君、徐鲁、汤素兰、李东华、葛竞 等著

接力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累计出版100种,发行千万册。该书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先锋,包括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医护人员、工人、农民等,将先锋人物的感人故事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培根铸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阮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