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把自主品牌带起来,才能展现真正的东风力量。
作者丨赛佳彤
责编丨杨 晶
编辑丨何增荣
2024年收官的最后两天,东风汽车召开了两个会议。
第一个会议于12月30日召开,名称是“中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公司2025年工作会”。
除强调贯彻中央精神外,会议还总结了东风汽车2024年的工作,并安排布置了2025年的目标任务。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例行的总结过渡性会议。
紧接着,12月31日,东风汽车又召开了一个会议:总部职能部门调整启动会,宣布总部职能部门调整方案,全力推动公司总部由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转型,深化自主乘用车“跃迁行动2.0”,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运营自主乘用车事业,坚定不移推动公司新能源转型升级。
会上,东风对总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人员调整,五大部门迎来了六位新高管,履新总部职能部门一、二把手。此番调整被称为深化自主乘用车“跃迁行动2.0”,是继去年“跃迁行动”之后,东风自主乘用车的又一大动作。
显然,这两场会议,不论是召开的时间节点、会议内容还是会议本身,都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特别是针对强化自主乘用车能力和影响力,所作出的架构和职能部门、人员的调整,更看出东风押注自主乘用车的目标和决心。
变革,从架构和人开始
2023年8月,东风喊出了“总部上阵打仗”的口号,宣布实施自主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东风公司总部直接运营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部,集团一体化管理“东风”品牌旗下的东风风神、东风eπ、东风纳米三大品牌。
此后,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和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成立,统一负责三大自主品牌的营销和制造工作,研发总院成立,打造“1+n”的技术赋能体系。
与此同时,东风集团也官宣了多起高层人事变动。当年10月份,职位空缺达七个半月的集团一把手人员终于敲定,现任东风汽车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青,正式升任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之后2024年上半年,从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到研发总院的多个职位,再到商用车板块里的多个岗位,均迎来了全新变化。
新部门的成立,架构和人员的变动,也确实拉动了东风自主乘用车销量的增长。
2024年,东风自主品牌全年销量占集团销量55%,突破137万辆,同比增长34.3%,大幅跑赢市场大盘。
进入到2025年,在东风自主取得不错成绩之后,深化东风自主乘用车“跃迁行动2.0”战略,也变得理所当然。
东风选择的道路是全力推动公司总部由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转型,进一步整合资源运营自主乘用车事业,坚定推动东风的新能源转型升级。
“自1999年构建起集团公司、事业板块、专业厂子公司的三层次管理体制以来,公司总部职能变化不大,但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细分市场已从蓝海变为红海,我们面临的不再是谁能率先“抢山头”的问题,而是打不打得赢的问题。”
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表示,基于市场形势、竞争形态的变化,集团的组织架构也要有相应的调整。“此次机构调整,总部加快向运营型转变,强化指挥、管理、决策能力,有利于发挥集团的最大合力,有利于公司在拥挤的赛道上打出一片新天地。”
要打仗,人马必须先到位,领导必须挂帅带头打仗。新年伊始,东风就对总职能部门的一、二把手进行了调整。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兼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品牌管理部)总经理。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总经理张俊,兼任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管理部总经理。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张雁军,任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企划与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
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副总部长徐斌,任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管理部(招标监督管理办公室)副总经理。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副总经理毛志军,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
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崔志锋,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
除崔志峰,其余人员的职能调整均为总部内调整。据了解,崔志峰在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出色相当出色,曾传出要被调出东风体系,而这一次东风的调任,或许也是想趁机将其留在总部,为拉动自主乘用车销量增长出一份力。
除此以外,几项调任还有一个共同点:不论原岗位如何,几位高管所兼任或调任的职位均带有管理色彩,多个部门也具有鲜明的规划、指挥、决策意味。
相较于上一次行动“总部上阵打仗”的口号,升级版的“跃迁行动2.0”无疑将东风总部推到了市场这一战场的更前线。
东风方面表示,新的总部组织机构面向市场,强化运营统筹,职能清晰、扁平高效,将为东风汽车2025年经营目标的达成,提供更强有力的作战队形。
实际上,之前东风总部职能部门的管理层,主要负责调研和监督。而此番调整后,东风总部职能部门重新被赋予了执行权,不止调研监督,还要亲自出战。
少壮派高管注入新力量
此次人事调整中,尤为显著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特征便是,东风汽车在其高层管理团队中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将多位年轻化干部推向了台前,这一举措无疑为这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制造商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传统汽车行业,稳重与保守往往是人们对其管理层的固有印象,经验丰富的“老将”们曾是决策层的主力。然而,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蓬勃兴起,汽车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这要求企业不仅要有深厚的行业积淀,更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东风汽车显然深谙此道,通过此次人事调整,大胆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他们不仅学识渊博、专业扎实,更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这些年轻化干部的上任,不仅仅是年龄结构上的简单更替,更是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全面革新。他们更加倾向于采用扁平化、灵活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团队内部的开放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活力、高效协同的工作环境。
同时,年轻化干部的加入也为东风汽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他们深知,在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中,谁掌握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先机,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推动东风汽车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离不开年轻一辈干部的担当。
此外,年轻化干部的培养和任用还是东风汽车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
经过多年的历练与打拼,正值职业生涯黄金期的少壮派管理者们,在年龄结构、经验积累以及专业能力等多方面都已锤炼出独当一面的雄厚实力。然而,展望未来,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层出不穷。
作为新一代的管理者,他们不仅要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的传统难题,还要直面桌上摆着的激烈价格战、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新挑战。这些新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新一代管理者所处的竞争环境愈发复杂多变。
同时,新的商业环境也为少壮派们提出了新的管理课题。他们不仅要在守护现有基业的基础上稳扎稳打,还要勇于开拓新的领域,打破自身和组织原有的思维定式与行为惯性。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少壮派们需要对企业经营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负责。
东风崛起,得靠自己了
2024年全年,东风汽车拿下了248万辆的全年销量成绩,终端交付量达到256万辆,分别增长2.5%、4.8%。尽管没有达成年初立下的320万辆Flag,但这是东风集团自2017年以来全年销量增速首次转正。
作为自2023年10月份,新任东风集团董事长杨青带领东风人打下的第一个完整年的战斗,至少也让人看到了,东风汽车过去几年被动的局面,迎来了向好的转折点。在这一时间节点对总部职能部门开启调整,推出“跃迁行动2.0”的动作,更能体现出东风汽车对改革的果断、决心与争分夺秒。
这或许是东风欲以体制革新换增长的又一延伸。但回顾过往,这背后其实也流露出多少无可奈何。
和绝大数多头部汽车集团一样,东风汽车曾依赖合资品牌取得辉煌成绩。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不仅是公司营收的重要支柱,更是长期以来的利润来源。2017年,东风集团的合资业务为其贡献了超过135亿元的净利润,甚至占据了公司利润的主要部分。2022年东风集团归母利润为102.65亿元,但仅合资企业应占利益一项就为118.84亿元。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牌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合资品牌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当然,合资品牌声量的降低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有媒体调查数据显示,在统计的17家合资车企中,超过六成公司下滑幅度在去年同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仅6家公司下滑有所收窄。
东风也难抵御时代的潮流。曾以一己之力强力拉动东风的合资品牌,已渐显疲态,昔日春风得意的利润奶牛,暂且放缓了脚步。
2023年4月,东风集团在“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大方向下,提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目标是到2024年,东风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11车型100%电动化;到2025年,东风自主乘用车与合资品牌的销量比例达到1:1,各2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自主品牌的50%,占自主品牌乘用车的70%。
然而,2024年东风日产全年累计销售63.12万辆,同比下滑18.1%;东风本田全年累计销售42.82万辆,同比下滑29.2%;神龙汽车全年累计销售6.83万辆,同比下滑15.0%。三家合资品牌的销量共计112.77万辆,“转型升级三年行动”中2025年合资品牌200万辆的销量目标成为泡影已成定局。
或许也是看到了合资品牌的困境,东风将2025年的经营目标设定为:整体销量重回300万辆台阶、挑战320万辆;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跨越100万辆;海外出口50万辆。更值得注意的是,东风2025年“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跨越100万辆”的目标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中的“自主乘用车2025年200万辆销量”和“新能源汽车占自主品牌的50%”两个项目不谋而合。由此,不难察觉下调的100万销量目标源自何方。
在市场还是增量阶段时,凭借成熟的管理体系,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采购、渠道以及维保等各环节,合资车形成了一定优势,东风也与日产、本田配合默契,打造了一个个利润奶牛。
但在自主品牌崛起、市场转向存量、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曾经的经验已不再适用。当合资品牌自己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路的时候,再将底牌押注在此已经不合时宜。东风的自主与崛起的关键,是能否靠得住自己。
眼下,消费者的天平显然更愿意向自主品牌倾斜。
从2024年中国市场整体的份额来看,自主品牌借力新能源,取得了十足的销量增长。自主份额一路上扬至近70%,整体合资品牌的份额压缩到30%的区间,又特别是东风手里的两个日系品牌,2024年整体的份额已经从巅峰时刻的30%跌破15%。没有人可以阻挡这种大潮流,只有顺势而为。
随着中国汽车迎来新能源全面转型,中国品牌不断强大,此刻的合资公司大集团必须站起来,以自主品牌去挑起传统汽车大厂转型发展的重担,上汽、一汽、长安、广汽无一例外,这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消费者和身处集团内部所有人的期盼。
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决定东风成败的关键武器,无疑将是自主乘用车。把自主品牌带起来,才能展现真正的东风力量。
|赛佳彤|
身体健康,认真努力。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
都十年了,哪还有什么新势力造车” | 救赎2024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丨救赎2024
“白头少年”尹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