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吃大盘”这三个字,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意思。其实是有通俗的说法的,流行的说法叫“吃席”,我们黄河滩里的人说得更直接,叫“坐桌”;文雅的说法叫“赴宴”,可以写在书面上,日常生活中都不这么说。

”吃大盘“这个词语也是近十多年才发明创造出来的。“吃席”“坐桌”的时代,一桌坐七八个人,上十多道菜,素菜为主,都是小盘子,笼上菜则是用小碗盛,只有汤用的是海碗。那时,宴席的高潮是拔丝,虽然不是荤菜,但酥甜可口,老少咸宜。这也是最见厨师厨艺的,火候非常不好掌握,火大了则色黑味苦;火小了则拔不出丝,口感大打折扣。宴席的尾声是笼上的扣碗,最后一道菜是丸子。“丸”,谐音“完”,您就别再翘首以待了。后来农村生活渐渐富裕了,宴席也随之丰盛起来。席上的菜品由十几个增加到二十多个,内容也高档起来,出现了整只鸡、整条鱼、整个肘子和整个螃蟹。这些所谓的硬菜,小盘子是盛不下的,需要用大的椭圆盘子。“吃大盘”的说法就由此而来。


上大盘菜,是从喜事开始的,我们这里叫红事。豫北人无非就是结婚生子,寿宴、升学宴之类的属于家宴,形不成规模。结婚生子一辈子也没有几次,花销大,也不在乎多这几道硬菜。人们上的礼也重,总而言之不会赔。豫北人穷大方,没多久白事也用上了大盘菜。现在你到豫北乡下看看,办白事和办红事宴席的档次基本一样。虽然白事的宴席也能吃上大盘菜,但却不能说去“吃大盘”了。现场气氛哀乐低回、庄重肃穆,吊唁是主题,吃是附带成分。倘若你去参加白事说成是“吃大盘”,人们背地里会说你缺心眼的。而“吃大盘”几乎成了红事的代名词。


吃大盘的地点也在变化。“吃席”“坐桌”的时代,不管红事白事,都在家里待客。把村里的厨师请到家里,如果村子小的话,还要请外村的厨师,按照厨师开的菜单,把菜和各种调料买好。厨师要提前一天下手,把肉煮熟,把菜切好,第二天才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待客用的桌子、凳子、盆、盘子、碗、碟子、酒蛊都得去借,一家一家都要记清楚。总是难免损坏和混淆,最后主家只好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让人挑了去赔偿。后来,农村宴席进入了“吃大盘”时代,村里的厨师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置办了桌、凳、大棚和各种厨具,提供人力和物力服务。他们挣了钱,大家省了事,两全其美。再后来,露天待客不成敬意,办红事干脆挪到了酒店里。细算算,也差不了多少钱。环境多好呀,多省事呀,多受打听呀。吹着空调,听着音乐,喝着美酒,吃着大盘,大家都尽情享受着小幸福。

发于于《山西晚报》1月10日


来源:封丘网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