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行皇帝遗诏曰:朕蒙皇考文宗显皇帝覆载隆恩,付畀神器,冲龄践阼,寅绍丕基。临御以来,仰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宵旰忧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政,仰维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自维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十余年来,禀承慈训,勤求上理,虽幸官军所至,粤捻各逆,次第削平,滇黔关陇苗匪回匪,分别剿抚,俱臻安靖,而兵燹之余,吾民疮痍未复,每念及寤麻难安,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蠲请赈,无不立沛恩,施深宫兢惕之怀,当为中外臣民所共见。

朕体气素强,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摄,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顾念统绪至重,亟宜传付得人,兹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着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特谕: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钦承付托,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忧勤惕励,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并孝养两宫皇太后,仰慰慈怀,兼愿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郅隆之治,则朕怀藉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上引《清穆宗实录》。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因染上天花于十二月甲戌日(1875年1月12日)病逝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为清朝最为短命的皇帝。死后上谥号为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上庙号为穆宗,简称为穆宗毅皇帝。

同治帝可谓是清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他的一生是被安排的一生,是憋屈的一生,身为咸丰帝独子,他根本不存在皇位竞争者,是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在6岁时继位,父亲咸丰帝为他安排的是顾命八大臣,并且给予两宫太后一定的反制权力,本来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顾命八大臣内部互相牵制,外部有两宫太后和宗室王公大臣虎视眈眈,再度形成互相牵制之势,谁也无法一家独大,可以保持微妙的平衡,只需要等到同治帝有了亲政能力以后,就可以顺利接管皇权,但是咸丰帝低估了人性的复杂,低估了古代的人治社会,所有的预先安排都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甚至会随着人性的复杂而走向安排者始料不及的方向。



首先是顾命八大臣内部迅速完成整合,形成宗室大臣肃顺实际做主的局面,肃顺飞扬跋扈,对于两宫太后也不是那么尊重,与慈禧太后也有怨,甚至有传言肃顺曾向咸丰帝进言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因此本就不愿屈居于顾命八大臣之下的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和嫡母慈安太后,一同联合被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外的恭亲王奕訢,将顾命八大臣收拾,开启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宗藩恭亲王辅政的时代。

重新洗牌的权力格局分为三人分享大权,这三人中,慈禧太后野心勃勃,又可以实际代行皇权,慈安太后虽然同样可以代行皇权,但不善权谋,也没有太大权力欲望,恭亲王虽然素有才干,但宗藩的位置,注定他看似大权在握实则距离皇权十万八千里,因此演变成为慈禧太后越来越擅权,实际代行了大部分皇权,恭亲王并不是她的对手,最后慢慢形成慈禧太后一家独大之势。

而当慈禧太后一人慢慢独享大权以后,自然是迷恋上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同治帝亲政成为千难万难之事,他如同傀儡皇帝一般,也并没有按照先祖顺治帝14岁时亲政的惯例,直到18岁时才亲政,但依旧难以摆脱生母慈禧太后的影响,还没有什么作为,便是在1年以后无子病死,是草草落幕。



关于同治帝之死,清朝官方说法是得天花而死,一些史料笔记和民间说法则是普遍认为同治帝是得梅毒而死,这个争议也成为一桩不大不小的谜案。其实从人性角度来看,同治帝身为皇帝却常年有名无实,当皇帝也是当的憋屈,又年少轻狂,如果这时候有人在一旁鼓捣,真有可能偷偷出去游荡于烟花柳巷之地,然后因此得了梅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相反得了天花才是不正常,同治帝时代又不是顺治帝时代天花肆虐,甚至使得顺治帝也是得了天花而死那般,怎么同治帝会得天花呢,这才是奇怪。

如同同治帝被安排的人生一般,同治遗诏也是一份被安排好的遗诏,并没有半点同治帝的意思在内,可能他临死前对于后事有着其他安排,但是肯定被否定,甚至都没有记载下来,遗诏全然是慈禧太后的意思,最多再加一个嫡母慈安太后,是两宫太后的意志体现。同治帝是生前如同提线木偶,死后亦是如同提线木偶,所以遗诏中处处写到他,却处处不是他的意思。而同治帝之前几位皇帝,要么像咸丰帝临终之前提前写好遗诏,要么根据皇帝生前所预留的传位密旨润色撰写遗诏,只有同治遗诏跟遗诏的主角同治帝,是看似一体,实则根本不是一体,不过是借同治帝的名义完成新一轮权力过渡罢了,更是将同治帝的最后影响力是利用殆尽。

像继承人来说,如果让同治帝选择,谁没事会选择年幼堂弟,并且让堂弟过继给自己的父亲咸丰帝为子呢,这不是意味着同治帝不只是血脉上绝嗣,宗法上也是绝嗣了吗?



即使后来确定同治帝的堂弟光绪帝若是有子嗣,过继到同治帝名下,但是一开始并没有确定,甚至因此引发官员吴可读是以尸谏的形式,请求为同治帝立嗣,才最终确定这件事。

这说明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这个同治帝生母,根本没有将同治帝当一回事,在遗诏这样重要的昭告天下内容中,竟然直接将新皇帝过继给同治帝的父亲咸丰帝,都没有多写一句“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而是之后以太后懿旨的方式确定。

甚至可以说同治帝不只是决定不了自己的继承人,更是连自己的继承人是谁都无权知道。

在他死后,清廷内部才讨论立谁为帝,本来按照正常来说,过继下一辈载字辈为子继位更合适,但是慈禧太后出于私心,不想升级当太皇太后,不想再出现威胁自己的帝党,所以坚持从同治帝的同辈之中寻找皇位继承人。



同治帝的父亲咸丰帝身为老四,前面三位哥哥,二哥和三哥早夭,大哥早逝,虽然有过继子嗣,不过是从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一支过继,在血缘上距离帝系太遥远,往下五弟倒是有子嗣,不过五弟被过继给三叔,在宗法上已经不是咸丰帝的亲兄弟,本来该轮到六弟恭亲王,恭亲王也有子嗣,不过慈禧太后为了打压恭亲王,害怕恭亲王的儿子成为皇帝以后,威胁到自己的权势,自然也是跳过恭亲王的儿子,使得恭亲王不只是自己错失皇位,儿子也是再次与皇位失之交臂。

最后终于暴露自己真实目的,选择了咸丰帝七弟醇亲王之子也就是光绪帝,醇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属于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所以光绪帝既是咸丰帝亲侄子,也是慈禧太后亲外甥,这样对于巩固自身权势更为有利,慈禧太后可谓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至于遗诏中其他的自夸内容中的功绩,则是都成为两宫太后的功劳,是直接说道“仰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虽然这是事实,在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共同统治下,同治帝时代开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使得清朝进入虚晃的同光中兴,的确与同治帝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同治帝告别人生的遗诏中这样说道,属实是不尊重这位皇帝。



同时如同为了辟谣一般,遗诏特意说道同治帝是得天花而死,这也是核心内容之一,想要以此堵上天下悠悠之口,不过一位年轻,没有实权的皇帝突然死去,在当时引起的轩然大波,引起的各种猜测,并非是一份遗诏就可以平定的。

同治帝人生的悲哀,在他死后也是没有结束。在其死后74天之后,年纪轻轻的发妻孝哲皇后也是突然死去,因为在为同治帝选秀之时,慈安太后支持的是孝哲皇后,与慈禧太后意见相左,加上婆媳关系天生对立,孝哲也并非低眉顺眼之人,是以慈禧太后与孝哲皇后的矛盾很大,所以孝哲皇后之死,有可能是郁郁而死,也很可能是被婆婆慈禧太后逼迫之下自杀。

即使慈禧太后没有逼迫,但是她出于私心立光绪帝以后,孝哲皇后的处境就很是尴尬,毕竟新皇帝不是她的养子,而是丈夫同治帝的堂弟,上面还有两宫太后,孝哲皇后夹在中间,其尴尬可想而知,因此或是成为其自杀的原因之一,或是成为其郁郁早逝的原因之一,所以这也是促成孝哲皇后早逝的原因之一。



同治帝的葬身之地惠陵,因为时局艰难,在很多地方进行了缩减,本来这也是正常情况,毕竟道光帝和咸丰帝的陵寝也进行过缩减,但是太绝的是,惠陵缩减的太厉害,居然连神道也被砍了,并没有修建神道,本来正常来说,皇帝陵寝应该与所处陵寝群的首陵也就是辈分最高的顺治帝孝陵主神路相接起来,这是不能砍的项目,但是慈禧太后就是砍了,因此惠陵成为是清东陵中唯一未与孝陵主神路相接的皇帝陵寝,是孤零零的坐落一角。

如果慈禧太后为自己修建陵寝也是这么省,那也说得过去,很明显慈禧太后并没有,她的陵寝可没有这么省。而且在同治帝死后的21年,慈禧太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年久失修为由,对自己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进行了重修,可谓极尽奢华,但也正因为太奢华,最后导致被盗。

只能说同治帝运气太差,幼年登基无实权,又遇到一位冷血的母亲,自己没有足够的才智和足够的时间来夺回大权,年纪轻轻就是病死,真可谓是憋屈而短暂的一生,这样的皇帝生涯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幸运,而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一种莫大的悲哀。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