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帖求助:
孩子小时候身体比较弱,动不动就感冒咳嗽了,所以我对她零食的控制比较严格,冰淇淋也不敢给她吃。后来上小学后她体质好点了,偶尔会给买冰淇淋吃。但我给她规定的是在天气晴朗,气温超过25度的中午和下午才可以吃。买的频率也不高。有时候晚上去步行街逛,她看到了卖冰淇淋的就想吃,我告诉她等周末买给她,有一次她很生气地告诉我说:“反正你迟早都要买,为什么不能现在买,让我现在就开心点?”
这位家长很困惑,给孩子“延时满足”,难道错了吗?当孩子质疑“为什么不能让她当下就过的快乐点”时,怎么回答她?
在我朴素的观念里,孩子提出了要求,家长答应并落实了,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家长不答应或者不落实,那就是“不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然,非要细分的话,“满足”也要分为无条件的满足和有附加条件的满足,立刻满足和延迟满足。而题主若不是对“延迟满足”有什么误解吧?她那分明是“不想满足”,却还要美其名曰是在给孩子进行“延迟满足”教育,难怪孩子会生气。
无条件的满足,就是孩子不论什么时候,提出了什么要求(不论合理不合理的),家长都会答应并且立刻照办。比如,孩子要吃冰激凌,不管天气冷暖,孩子身体怎么样,孩子说要吃,家长立刻就给买。
有附加条件的满足,是指在满足了约定好的附加条件的情况下,才会满足。就像题主规定的:孩子只有在天气晴朗,气温超过25度的中午和下午才可以吃冰激凌。
虽然这只是题主单方面的规定,而不是和孩子协商后的约定,但家长在孩子面前确实处于强势地位,孩子也只能被迫接受这样的规定。虽然孩子只是被迫接受,但既然接受了,也就算是双方约定好了。
既然有了约定,那就按照约定执行。现在孩子提出想吃冰激凌了,那就和约定的条件做个对照。当天是不是晴天,温度有没有超过25度,当时是中午还是下午或者早上还是晚上?如果条件符合,那就买,如果条件不符合,那就不买。
比如:题主提到的,“晚上”去步行街逛,孩子看到了卖冰淇淋的就想吃,题主如果想答应孩子,那就转为无条件的满足,给孩子买就是了。题主如果不想答应孩子,那就告诉孩子,之前提前约定好了,天气暖和的时候才可以吃冰激凌,现在是晚上,天凉了,不宜吃冰激凌,所以不能给她买。
但是,题主为什么要跟孩子说等周末买给她呢?如果周末下雨了,降温了,题主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呢?不买的话,你已经承诺给孩子了的,不买岂不是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买了的话,天凉气温低,孩子吃坏了怎么办?这次天凉你也买了,那你们的约定是不是就不算数了?下次天凉的时候孩子又要买,你买还是不买?
立刻满足,就是在孩子提出要求,家长也同意之后,就立刻去执行,而不是嘴上答应了,却推三阻四,磨磨唧唧,不见行动。
就像题主,表面上并没有拒绝给孩子买冰激凌,甚至还答应了给买,却不行动,反而要把买的时间推到了周末。周末会不会买,还是未知数。没有行动落实,就还是没有满足,又何必整出一个“延时满足”的借口呢?
除了帖子中提到的买冰激凌事件,题主还进行了问题延伸:
联系到现在的学习也是,我们总是觉得让他们现在好好学习,为了以后能上个好高中、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我们会不会把延时满足在孩子的身上用得太过了,把孩子未来虚无缥缈的幸福建立在当下牺牲童年幸福的基础上?「延时满足」的教育方式如何使用?
延迟满足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提出。20世纪60年代,他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进行。研究人员让儿童在即刻获得奖励和等待一段时间以获得更大奖励之间做出选择。延迟满足是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延迟满足”的重点,一是奖励一定会有,要求一定会被满足,二是延时等待之后,可以获得更多更大的奖励。
但是,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包括题主)的所谓“延迟满足”,确切地说,实际上是这次的要求现在还不能满足,但是,我们可以重新约定一个有附加条件的满足。
这种方式,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只不过通常情况出现在家长也认为孩子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本来应该立刻满足的,但因为家长有某些难处或者顾虑,没办法立刻满足孩子,又不好直接拒绝孩子,只能在跟孩子说明情况之后,重新约定。
比如:孩子看上了一款比较贵的衣服,家长也觉得那件衣服很不错,但暂时没有那么多闲钱,因此就对孩子说,我暂时没那么多钱,等我攒够了钱,就给孩子买。
这时候,孩子已经知道现在没钱,买不了,他也就不会闹了。正常情况下,家长既然跟孩子说了“等攒够了钱就给买”,接下来也会积极的攒钱,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存够了钱,给孩子把那件衣服买回来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家长认为孩子的要求不能够无条件满足,需要孩子达到家长设置的某个条件之后,才能满足他。
比如,孩子看上了一款比较贵的衣服,家长也觉得那件衣服很不错,就是稍微有点贵了,因此不想就这么简单的答应孩子了,需要给他设置一点难度。于是,就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能考到班级前3名,我就给你买。后来,孩子期末考试果然考到了班级前3名,家长也兑现承诺,把那件衣服给孩子买回来了。
这两种情况,本质上孩子第一次提出的要求,实际上并没有被满足;而那个有附加条件的满足,其实已经是另外一件事了,已经和孩子第一次提出的要求没有关系了。
最重要的是到底能不能被满足,取决于能不能达到附加条件,结果其实是个未知数,并不仅仅只是时间推迟,但最后一定会被满足的。
综上所述,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的回应无非无条件立刻满足、满足约定条件便立刻满足、不满足三种情况。而像题主这样的家长,他们的所谓的“延时满足”,不过是不想直接拒绝,就找个借口,“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虽然也有部分家长后面也满足了孩子的愿望要求,那只不过是碍于他们前面找的借口(设置的障碍)被孩子推翻了(或者设置的前提条件被孩子达到了),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的满足孩子罢了。
就像题主孩子就想买冰淇淋吃,题主告诉孩子等周末买给她,那么,请题主实话实说,周末就一定会给孩子吗?如果周末还是不给买,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你就是不打算给她买?如果周末哪怕孩子不提,你也会主动给她买,那反正你迟早都要买,为什么不能现在就买,让孩子开心点?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拿“延迟满足”当做“不想满足”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