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打坱尘、淘檐沟、挂年红、贴春联、给门神开眼、爆竹赶年、抢银水、抱柴、说春、看灯戏、制爆竹……1月9日上午,四川阆中古城,一场活态春节习俗展示,让游客和市民直呼“唤起儿时记忆”。

民谣里的春节民俗

“腊月二十四啰,家家户户打坱尘啰,金条帚银条帚,二十四要大扫除,人人个个莫偷懒,男扫院子女扫屋!”


打坱尘。(摄影:张晓东

“一担银水颤悠悠,正月初一好彩头,缸满槽满全屋满,新年日子富如油。”


五谷丰登。(摄影:张晓东)

“摘个葫芦做个瓢,正月十二敲一敲。敲瓜瓢,敲瓜瓢,敲的老鼠不长毛,下一窝落一窝,落了一个光窝窝,落了一个光窝窝。”

民谣里的春节习俗,是春节活动的大事记,朗朗上口,易于学唱,让中国传统民俗在口口相传中得以保存。1月9日上午,阆中古城双栅子街,这些民谣热闹响起,带市民和游客进入一个个春节民俗场景里。


制作爆竹。(摄影:张晓东)

打坱尘、淘檐沟、挂年红、贴春联、给门神开眼、爆竹赶年、抢银水、抱柴、说春、看灯戏、制爆竹......当天,阆中市文化馆组织南街社区文艺爱好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进行10多项春节习俗和非遗展示,并完成春节特别节目录制。


抱柴。 (摄影:张晓东)

童年记忆里的年味儿

敲瓢震老鼠,是川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至今仍在阆中当地保留。因为老鼠偷食粮食让人痛恨,为避免老鼠祸患,大家敲瓢震慑老鼠,祝福新的一年粮食满仓。


敲瓢震鼠。(摄影:张晓东)

“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声,一出灯戏《双拜堂》,为大家送上新年吉祥。”来自阆中市老观镇民间艺术团表演的灯戏《双拜堂》,诙谐语调和剧情,引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看灯戏。(摄影:张晓东)

“砰砰!”在传统制作爆竹现场,熊熊的火焰炙烤着一根根青竹,3分钟以后,待青竹表皮变色,只见爆竹手用木锤猛地一敲,一声巨响后,热气冲天,这种制作方式不管是大人小孩子都喜欢参与体验。

“这都是童年记忆里的年味儿!”南街社区居民罗军一边看一边用手机全程录下来,兴奋地感慨。一个个精彩的春节习俗片段被高度还原,虽然是演艺和艺术化,但还是让很多围观市民和游客,沉浸其中,回到儿时记忆。“很多春节习俗我仿佛听过,但究竟怎么个细节早就忘了。这样的春节习俗展示,沉浸式观看之余,更能让我们记住习俗,让孩子们记得这些细节,一代代传承下去!”


赶年兽。(摄影:张晓东)

高度还原春节习俗

“说春来,春就来,春来扎个春,摆放在门庭说春到,春就到春到扎朵花,开满他家、我家和你家!”

说春,又是另一个热闹的年味习俗。在阆中老观镇、桥楼乡,还有不少说春艺人,每年春节时,就行走村镇里,给乡亲们祝福。今年71岁的赵承忠,是阆中市老观镇的农民,也是阆中春倌说春的非遗传承人。


春倌说春。(摄影:张晓东)

“春倌每到一户,便要细心观察家里摆设,再以顺口溜的形式编出吉祥话,通过‘说唱’的形式表演出来。”赵承忠说,“春倌”一般从农历十月小阳春后开始走乡串村,到次年春分结束,春节前后则是“说春”的高峰期。

赵承忠一家四代都是“说春”人,他时常跟随父亲外出“说春”。1984年,他正式单独“说春”,足迹遍布南充阆中、广元苍溪、巴中等地。“‘说春’艺术在1986年前后风靡一时,当时一天至少跑80余户,多则130户。户主赏钱通常四角至几十元不等。”

活动现场,10多项春节习俗和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让游客和市民享受“文化大餐”。


鞭春牛(摄影:张晓东)

“我们活态展示这些春节习俗,主要是将春节精彩片段传承下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在厚重又鲜活的民俗文化中,感受浓浓年味!”阆中市文化馆馆长张萧介绍,当天的录制后,将制作成多种宣传产品,进行线上线下推广,弘扬和传承春节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