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近日,在沈阳市技能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会现场,来自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的钳工张文良眼角微红,话语哽咽。作为“90后”,张文良的身上有着很多标签:“振兴杯”最年轻的冠军、中国印钞造币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而在前不久,他又经沈阳市人社局推荐参评并通过了机械专业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成为了全省千万技能工人中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真没想到我以高技能人才破格身份评上了‘正高级’。”张文良一直重复着“没想到”这三个字。
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钳工 正高级工程师 张文良
据了解,这已经是沈阳市第四个年度组织技能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今年,共有104名技术工人从生产线上磨炼成熟报名参评,70名“技术大拿”凭借优异的专业能力和实际业绩通过评审。
张文良的“没想到”正是源自于沈阳市对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建立的“绿色通道”,那就是对于长期坚守生产一线且在工程技术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为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破格申报。
看贡献、重一线,并且突破学历、资历、奖项、论文限制,沈阳市技能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因“技”制宜,标准明确。同时,沈阳市在辽宁省创新性提出职称评审要由“专家”评向“东家”评转变,请来生产一线的技能专家当评委,用手中的“尺子”量自己需要的人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腾蛟特别理解张文良的这份激动。他凭着“干就干好,还求更好”的工作态度,被称作“焊”卫大国重器的“万能蛟”。张腾蛟在2023年评下了“高级”2024年进阶“正高级”之后,又入选职称评审专家库,为同样来自生产一线的同行打分亮牌。“正高级工程师的头衔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为推动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更多的青年人树立榜样。”张腾蛟说。
沈鼓集团总装车间焊工 正高级工程师 张腾蛟
谈起如何当好职称评审的“把关人”这个话题,几位评委打开了话匣子。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洪家光也是全省技能工人“正高第一人”。他说“每一位技能人才都渴望得到认可和晋升,而评委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评审过程中,我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进行评判,确保每一位技能人才都能得到应有的评价和机会。”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洪家光
来自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柯晓宾说:“评审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城市发展、企业进步、个人成长的重要支撑力。”
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 柯晓宾
截至目前,沈阳市已有230名技能人才获得机械、焊接、电气等专业职称。其中,“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洪家光、“全国技术能手”王刚、方文墨、孙飞、张腾蛟、张文良等6人取得正高级职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徐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柯晓宾等67人取得高级职称。沈阳搭建起了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帮助他们实现了从技术工人到“工人教授”的跨越。
如今,沈币公司成立了“张文良劳模创新工作室”,吸纳了大量公司技术骨干。“如果之前别人会说,‘张文良你技术真行’。那么从今往后,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会说‘我们都行’。这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看向同场评比的工友们,张文良满怀感慨。
记者手记:让有“技”者事竟成
长期以来,技术工人即使能力水平再高,也只能获评高级技师。因此,绝大部分人被固定在某个工种上,沿着技师等级“单通道”一条道跑到黑,无法像技术人员一样搞研发、做管理,形成了“职业天花板”现象。
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离不开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沈阳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尤其需要更多技能人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
技能人才的呼声与高质量发展的节奏双向奔赴。在沈阳,打通职业技能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的实践日渐深入。政府架梯子、搭台子、铺路子,将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办得接地气、有生气;技能人才踊跃参评,有干头、有劲头、有奔头,看到了职业发展的多重可能与广阔空间。
技能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打破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为产业群体搭建起成长“立交桥”,也树立了“风向标”。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有绝招、有绝技、有绝活的技能人才的肯定,必将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必将有利于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