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戈走进高校进行宣讲。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前,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其中表明,到2025年,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一直是全国各地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中,科技发展的成果,正惠及每一位残疾人。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南京市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里,30岁的脑瘫小伙宋戈刚结束持续一个多月的视频拆分项目,将3小时的长视频拆分成1200个10秒内的短视频,是他的工作日常。与他并肩作战的,还有微信群里来自五湖四海的200多名残疾人,他们在家里通过手机或电脑跨越时空,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残疾人就业工作不仅要数量提升,我们的初衷是通过数字化基地把残疾人就业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让残疾人就业能够突破传统的就业形式,向更高质量的就业转变。”南京市栖霞区残联教育就业科科长张辉称。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南京市残联通过成立“残疾人创客空间”、设立残疾人数字化创业就业基地、开办AI培训班等形式,为更多的残疾人成长成才、创新创业提供帮助,带动更多残疾人增加收入、融入社会、成长成才成就事业。截至目前,南京市现有就业年龄段内持证残疾人5.83万人,已实现就业3.68万人,就业率63%,走在全省前列。

探索残疾人数字化就业模式

走出家门、获得工作、结交朋友,对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非凡。但以往大多数残疾人的就业选择,多局限在保安保洁、工厂流水线操作工等岗位,存在选择少、强度大、收入低等问题。

“现在很多残疾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尤其是学历提升以后,他们对就业机会的多样性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褚建称。

2022年,南京市栖霞区残联得知北京有一家做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企业,残联相关负责人随即带队去进行了考察,当年,该企业带着项目、资源和管理经验在栖霞落地,成立南京市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残联提供场地和项目支持,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宋戈成为首批入职的残疾人员工之一。

“起初,我对这份工作并不抱什么希望,因为,我已先后尝试过盲人按摩店前台、社区网格员等工作,最终都以各种理由被婉拒。”宋戈告诉记者,这份是他毕业5年后的第一份“正经”工作,5年里,他一直试图成为一名普通员工,但都失败了,没想到,在这里一干就是两年多,而且成了一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

如今的宋戈很享受这份工作,还与基地的6位残疾人同事处成了朋友。

“在这里我能创造价值,甚至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对一份好工作最关键的评判标准。”同时,让宋戈倍感骄傲的是,尽管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自有了稳定收入以后,他的独立性、自主意识明显变强,比如,现在买东西都不用别人替他来做决定了。

记者了解获悉,基地的培训模式与以往残疾人培训最大的不同,是先有就业项目,根据岗位需求反向组织岗前培训,实现培训结束就上岗就业。前不久的视频采集项目,共有20名残疾人参与培训,5天培训结束后有14个人学会并成功上岗。

“我们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做数字化就业,相当于是‘小众赛道’,为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学历水平的残疾人开发适合的岗位。”基地运营方总经理贺建峰介绍,尽管数字化浪潮中的就业机会很多,但真正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却并不多。

残疾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等类型,除了少部分轻度残疾可以集中就业以外,如何带动更多有就业意愿但不便出门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扩岗位提技能优环境积极帮扶残疾人就业的通知》,要求发展“互联网+”残疾人居家就业模式,引导平台企业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便利。

居家灵活就业解决了残疾人不便出门的痛点,而数字经济恰恰为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机遇。

贺建峰介绍,基地现有线上集中办公和线上灵活办公两种就业形式,其中线上办公人员通过网络参与岗前培训,工作时间、办公地点都不受限制,已形成了“线下基地培训就业+线上居家云就业”相结合的数字化就业模式。

在数字化浪潮里,南京市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为残疾青年提供从培训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已带动全国21个省市的残疾人实现远程灵活就业,为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创业基地组织的残疾人三大AI培训班

打造更多残疾人就业“金拐杖”

尽管数字时代创造的机遇早已席卷普通就业市场,但对于残疾人就业服务市场而言,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难免顾虑重重。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30人以上企业要按比例安排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否则就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存在残疾人岗位开发不充分、没有适合的岗位等问题,导致有的企业宁愿交钱也不招残疾人。同时,由于公益性质比较强,助残服务主要为政府发包、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的模式,在托养、辅助性就业等方面尤其明显,用企业化的思路来管理运营助残服务的相对较少。”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易艳阳分析,政府发包的模式计划性色彩更强,大多依靠残联经费来支撑服务,运营主体的稳定性、主体能动性都有限,有的甚至走向形式化、指标化,以应对上级任务指标。但就业本身就是市场化行为。

显然,目前南京市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做了一种很有益的探索,基地运营主体是企业,企业来整合数字化资源,打通市场的需求端,根据残疾人特点来开发适合的岗位,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最难的其实是开发合适的项目,而且我们也接不了急单。”贺建峰介绍,操作过程中的痛点是时效和质量,受限于员工群体的特殊性和线上灵活就业的特殊性,企业对员工没有硬性要求,计件付酬、多劳多得。产品在交付时效性上会更弱一些,而线上交付的质量也难以直接把控。另一重难点,则来自企业做残疾人服务盈利比较难。

不过,贺建峰知道,基地要想走得长远,就不能仅限于就业项目的拓展。目前该基地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从去年开始,企业还开始承接了残联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的数字化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为基地储备了灵活就业人员。

有了这两年摸索的经验,贺建峰相信,今年的情况会有好转。

“残疾人有着大量的就业需求,目前在基地帮助下实现就业的残疾人仍然是一小部分。”张辉希望,这种探索能带来一些思考,残疾人的就业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能不能用新政策、新举措为他们提供“金拐杖”?从而让残疾人打破肢体的局限,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残疾人通向高质量就业道路上的阻碍很多,但为残疾人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就业支持也越来越多,南京栖霞残联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的数字化项目,为让更多残疾人踏上新质生产力引力下的就业新浪潮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