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鲜肉和蔬菜混合的味道。68岁的老刘穿着一件旧夹克,推着他的购物小推车,脚步慢悠悠地在肉摊前徘徊。
“老刘,又来买肉啊?”卖肉的张老板笑着招呼。
“张老板,牛肉啥价了?”老刘靠近摊子,眼神有些犹豫。
“65一斤,这批是最好的黄牛肉,要来点吗?”张老板一边解开摊布,一边热情地推荐。
老刘咂了咂嘴,皱起眉头:“咋又涨价了?上个月不是60吗?这涨得太快了吧。”
“没办法啊,牛肉紧俏,进价都高了。”张老板耸耸肩,“刘哥,买点吧,补补身子。”
老刘沉默了几秒,最后摆摆手:“算了,我再看看别的。”
他推着小推车转身离开,心里有点不是滋味。65块一斤的牛肉,让他这个每月拿7500退休金的人犹豫不决。他走到菜摊前,买了一把青菜和几根胡萝卜,边挑边嘟囔:“这么点菜也要二十块,啥都贵啊!”
旁边一个熟人笑着打趣:“老刘,你们家两口子一个月15000退休金,还买不起牛肉?开啥玩笑呢?”
老刘苦笑着摇摇头:“钱多?哎,是真不够花!”
回到家,老刘一边摆菜一边嘟囔:“现在这日子,真是看着有钱,兜里穷得慌。”
厨房里,老伴张大妈正在煮粥,闻言探出头来:“你刚才跟谁嘀咕呢?”
“菜市场的老王说我有钱,15000块钱退休金买不起牛肉,像我在装穷似的。”老刘声音里透着几分无奈。
张大妈一听,放下手里的锅勺,走过来叉着腰:“那你就告诉他,咱这钱都花哪了!房贷每月5500,孩子的车贷咱贴2000,水电煤气1000,还有你那些老毛病的医药费……这都不算平时吃喝,哪儿还有闲钱买牛肉?”
老刘叹了口气,摆摆手:“你别跟我念叨这些,我心里清楚。可人家外人哪管这些,光看咱俩的钱多。”
张大妈坐下来,语气也缓了些:“你说咱这日子,表面光鲜,背后却紧巴巴的。大孙子上兴趣班,小孙子还要上幼儿园,儿媳妇一个月就那点工资,咱要不帮衬点,能行吗?”
老刘没接话,默默点了根烟。他知道老伴说得对,但心里还是觉得窝火。钱是自己辛苦一辈子挣的,现在到手了,却像流水一样出去了。
这天晚上,老刘趁着看电视,试探着对老伴说:“我觉得吧,孩子们的日子该他们自己想办法,咱也不能一直贴补。咱要是连自己吃点好的都抠抠巴巴的,这哪像个过日子的人?”
张大妈抬头看了他一眼,皱着眉头:“你这话说得轻巧,儿子买房的时候,谁拍着胸脯说要帮到底的?现在又说不管了,咱能做到吗?”
“那也不能总帮啊。”老刘拍了拍大腿,有点急了,“咱自己都舍不得吃,这算啥?”
张大妈一听,语气也硬了:“那你去跟儿子说,让他们别再找咱借钱!你看他会不会生气,儿媳妇能不能跟咱撂脸子?”
老刘顿时哑口无言,半天没说话,默默关了电视。
几天后,老刘和老伴一起去市场买菜。这一次,他咬了咬牙,在牛肉摊前买了两斤牛肉。张老板笑着递过肉,打趣道:“刘哥,今天舍得啦?”
“嘿,有啥舍不得的,日子再难,咱也得偶尔吃顿好的!”老刘笑着回了一句,但心里却有些五味杂陈。
回到家,张大妈看着袋子里的牛肉,忍不住嘀咕:“又买这么贵的东西,咱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别老念叨,偶尔改善下伙食。你看你这脸色,整天吃白菜萝卜的,能补得上营养吗?”老刘边说边把牛肉放进锅里,动作麻利得很。
“你倒是嘴上说得好听,这钱一花出去,月底又得紧张了。”张大妈虽然嘴上不满,但看到老刘忙碌的身影,心里还是有些安慰。
晚饭时,老刘看着桌上的红烧牛肉,端起酒杯笑着说:“老伴儿,咱虽然没啥余钱,但只要还能端起筷子,就不算亏。”
张大妈瞪了他一眼,但脸上还是带着笑意:“就你会说,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抱孙子。”
从那以后,老刘渐渐学会了跟孩子们沟通,不再一味地贴补,而是帮忙规划他们的经济问题。他的生活虽仍不宽裕,但他和张大妈也开始学着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幸福。
而他们的儿子也逐渐意识到父母的辛苦,主动减少了依赖,甚至偶尔还买些水果和补品送回来。
有一天,老刘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孙子跑过来扑进他怀里:“爷爷,妈妈说今天买了您最喜欢的苹果!”
老刘捧着孙子的小脸,笑得合不拢嘴:“好,好,爷爷现在有苹果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