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沟通
——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
程虹
程虹,文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教授。从事自然文学研究多年,出版有关于自然文学的专著《寻归荒野》《宁静无价》《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以及译著“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醒来的森林》《遥远的房屋》《心灵的慰藉》《低吟的荒野》。
寒山,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唐代诗僧,民间将其与拾得一起并称为“和合二仙”。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位诗僧的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被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奉为精神偶像,他的诗一时之间风靡欧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为什么现代的美国文人,尤其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作家和研究者,要从大西洋彼岸把目光频频投向千年以前的一个并不知名的中国诗人寒山呢?中国自然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程虹,在《跨越时空的沟通——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一文中做了精彩的分析。
跨越时空的沟通
——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
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
精彩句子摘录
作为一个诗人,我持有地球上最古老的价值观。它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土壤的肥沃、动物的魔力、孤寂的守望……
寒山备受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推崇,并非仅仅是因为他的诗作,而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精神向往与他们相吻合。
斯奈德视寒山为自己的“神交”。正是在寒山那里,斯奈德寻求到了他所追求的价值观。据说,寒山隐居于天台山的寒岩,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就题于树间石上。他清心寡欲,超然度日,终日与白云、松柏和岩石为伴,从而保持了心灵的平衡与宁静。寒山逃离喧嚣,走进深山,所寻求的是一种不为尘世所累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在生态学没有问世的千年之前,寒山已经将自己与寒山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浅草、浮云、飞鸟、树木及岩石与他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活社区,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生态视野的体现。或许他绝不会想到,千年之后,这种几近原始的生活方式会在大洋彼岸一批被现代社会的重负所累的美国人中引起共鸣。
当你的生活是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而不是由日程安排所困时,当你饥则食、乏则卧,完全沉浸在远古的生活节奏中时,你才开始生活。——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
当我们提起寒山,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那有着积雪、浅草、浮云、飞鸟、树木、岩石及流水的自然及心灵的寒山之风景,一片鲜活而生动的组合。
在自然界中似乎山是繁华闹市最鲜明的对比物。能够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人心浮躁的现代都市相抗衡的是沉默无语、存在已久、蕴意深长的群山。寒山与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们走向山野,为的是从事一种心灵的朝圣,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理念。
正如斯奈德所说,“意识、心灵、想象和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狂野的。这种狂野像野生生态系统一样,充满了启示。”从寒山的“野情便山水,本志慕道伦”“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的诗句,到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从山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与自由,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跨越时空的神交。
【版权声明】本文原刊于2002年第6期《外国文学》,后收入程虹教授《宁静无价》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版)。为传播(分享)而发,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于:文学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