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年伊始,在新与旧的时间交界线上,“‘文学女巫’的野心讲述——诺奖作家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分享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诗人、译者、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哲学和文学工作者止焉,青年学者、播客《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见师来到思南文学之家,共赴《雅各布之书》超越时空的奇迹之旅。三位嘉宾围绕语言与世界、非虚构的历史与文学的真实等话题展开精彩对谈;媒体人、播客《鼓腹而游》主播筱狸主持了本次分享。
2014年,波兰语原版《雅各布之书》出版,随即斩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等世界级大奖,荣登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等,成为全球众多媒体共选的“年度最佳图书”,诺奖评委会更是盛赞其为“印象至深”的杰作。
《雅各布之书》中文版厚达1038页,出场人物200多位,配有100余幅史料插图;故事绵延近200年,跨越7个国家、5种语言、3大宗教……全景式还原启蒙运动前夜急剧变化的欧洲社会,一个灰色的失落世界。
星云、碎片和迷宫:超越线性叙事的“新历史小说”
谈及对托卡尔丘克及《雅各布之书》的初印象,三位嘉宾各自以譬喻的方式给出她们感性而具象的回答。止焉首先提出“星云聚集”的象征:“在《雅各布之书》的写作中,托卡尔丘克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星云聚集’,真实并不一定是定序排列的、线性的。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这样。”见师从小说呈现的“碎片化”出发,认为:“《雅各布之书》在结构上非常精细,虽然用碎片的方式呈现,但最后能全部收束回来。”包慧怡则以“迷宫”来作比喻:“这本书建造了一个迷宫,让大家在里面享受“迷路”的过程。我们到最后也没有找到迷宫中心的怪兽在哪里……问题远比答案多。”
《雅各布之书》虽然基于真实历史人物及事件,但托卡尔丘克的讲述却超越了传统线性的叙事,重构起了一段隐秘的历史时空。包慧怡评价《雅各布之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历史只是她的起跳点,是她讨论很多问题的抓手”。见师提出:“虽然讲了很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书中也有很大篇幅在讲他们周围的女性是怎么养孩子,在喂鸡时聊什么等等。这些人在史书上不会被记载,但小说中讨论了很多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止焉补充说:“就像以前的俄国小说;她写贫苦的人,她是追求一种边缘化,追求体系之外的东西。”
以语词创世:托卡尔丘克施展“文学炼金术”
托卡尔丘克在《雅各布之书》中不仅以文字、语言、书籍为重要的载体,讨论词语和世界的关系,还在其中展现了她独特语言的极致美感。包慧怡从词源和语言学的角度,聚焦小说中涉及的多国语言:“她把镁光灯打在词源的相似性上,让我们思考词语背后的因果关系或者递进关系,这是托卡尔丘克这本书中很有野心一直在做的主题。”
见师强调了托卡尔丘克写作语言的“创世性”:“托卡尔丘克是一个可以用语言创造世界的人,读着读着就进入了她编织的世界。她的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一样,像平行宇宙,进入以后会发现里面也有一种自己的现实。”止焉则引用德里达的观点,认为:“对于托卡尔丘克来说,文字真的是一个有本体论意义的东西。”“为什么要安排彦塔这个不死的角色?她要探索的就是在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的生命的形态以及与死亡的纠缠。在她看来,文字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帮助我们挽留住这个生命。”
对于小说中动人的语言及想象,见师评价道:“这种写法和普通的、常见的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是不一样的,是很自由的写法。”止焉则认为托卡尔丘克是诗人般的小说家:“时间对她来说非常丰满,从时间里又绽放出时间。……现实和虚构是融合在一起的,她看到了雾是浑浊的水,看到亡灵在风里游走。”
“空心”的雅各布:倾听历史的合声而非独唱
虽然《雅各布之书》是以18世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雅各布·弗兰克为主角,但三位嘉宾敏锐地指出了雅各布的“空心化”。包慧怡强调:“虽然讲述了雅各布童年、青年、老年的变化,但它不是经典的成长小说,因为雅各布这个人虽然处处都在,但又一直在缺席,是一个空心的人物。”止焉也认为:“雅各布他自己是谁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身后的这些人寻找的是什么。作为这个书名字的人就是一个空壳,从头到尾没有他的任何内心描写。”她还进一步指出《雅各布之书》中关于生存和死亡、救赎和苦难、空虚和世界的交互辩证,雅各布其实也可以是一个既正面又负面的角色,没有绝对标准的正确和错误。
在《雅各布之书》中,托卡尔丘克不是为了给出一个历史的答案,而是试图用繁杂、碎片、多维、超越常规的温柔叙事传达一种文学的真实。包慧怡提及整本书特别的页码倒序排列,评价其超越性:“这是一本倒计时的小说,读这本书其实就是一种信仰的动作,不仅仅是厚度,另一方面更是要做好准备:当你迈过1038页的长途旅行之后,你来到的是起点。”见师总结道:“在获诺奖时,她说想要做一个温柔的叙事者,她希望的是有很多不是独唱而是合唱的声音,听到不同的、矛盾的对话,呈现星罗棋布的故事。”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