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从小吃药,小到什么程度呢?初进贾府的时候,她对贾母说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
这简直难以想象。按照一般规律,婴儿一岁开始断奶,两岁就开始吃辅食,这也就是说,林黛玉从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吃药。
有人可能会抬杠,认为古代断奶的时间晚,这一点或许没错,但断奶晚跟“会吃饮食”并不冲突。
黛玉的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据她自己所说:
“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由此可见,黛玉三岁以前病症就显现出来了,所以癞头和尚才会化她去出家,说她两岁开始吃药是非常合理的。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从两岁就开始吃药,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即便她是个美人胚子,还能好看到哪里去?
贾母第一次见到她,看到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咱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相貌,但总而言之是一种病态。
所以,贾母一看就知道她有“不足之症”,就问她吃什么药。就连王熙凤初次见她,甚至没有仔细端详,就知道她有病,问道: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由此可知,黛玉的病态是非常明显的,稍有常识的人,在看到她以后就知道她有病。
要知道,王熙凤可不像贾母,贾母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且一辈子经历了很多,对医道肯定多多少少也知道些。
而王熙凤就不同了,她连字不会写,就更不要说读书了,自己病了都讳疾忌医,可知她并没有多少医学常识。
连她都能看出来黛玉有病,可想而知,黛玉的病态得多么明显。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便是看到别人的脸色不好,也不敢就此断定别人有病。
更何况,黛玉当时是初进贾府,即便是有所怀疑,在不敢确定的情况下,也不好贸然的就说她有病。
而王熙凤在见到黛玉之后,什么都没有询问过,就很自然的问她“吃什么药”,可想而知,黛玉的脸色得差到什么程度。
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吗,是不是贾宝玉“情人眼里出西施”呢?
我们再看看书中对黛玉相貌的描写: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的形象,是参照着西施刻画的,而西施的病态,是体现在皱眉上,她每次犯了心疼病的时候,就会微微皱眉,让人感到一种怜惜。
黛玉却不是,她的眉毛本身就是“似蹙非蹙”,用宝玉的话说就是“眉间若蹙”,整天感觉就像皱着眉一样。
“似泣非泣含露目”,是说黛玉的眼睛总是泪汪汪的,给人感觉像是在哭一样。
“态生两靥之愁”,是说黛玉脸上的两个小酒窝,都像是装满了愁。
“娇袭一身之病”,是说黛玉身上也有一种病态,一看就是有病的样子,所以才“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娇喘微微”,是说黛玉在安静的时候,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微微的喘息,这显然和宝钗的病症是有些相似的。
不知各位什么感觉,对于黛玉的描写如果真的是写实,惹人怜惜是有的,但实在感受不到她的美。当然,如果你认为惹人怜惜也是一种美,那我就没话可说了,但至少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
事实上,对于黛玉的美,书中从来没有正面的肯定过,大都是读者通过书中侧面描写所产生的一种朦胧的印象。
相比而言,作者对薛宝钗、薛宝琴的美貌,描写的要更直观、更清晰一些,宝钗的美有杨贵妃之神韵,宝琴的美则更胜宝钗,这都是通过贾宝玉之口认证过的,十分符合我们普通人的审美。
宝玉续《庄子》中有“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的句子,可见宝钗是以相貌而出彩,而黛玉则更侧重于才思,亦或者是神韵。
黛玉的神韵,就是“人间难得几回闻”了,而宝玉的美貌,恐怕就不是我们凡人能欣赏的了。至于薛蟠看到黛玉之后“酥了半边身子”,就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