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
乐清首饰龙
泥塑玩具 大坐虎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胡杨文/摄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2025年春节,是第一个“非遗版春节”。随着岁末新年的到来,北京的年味儿已经拉满。
“过年春节主题展”:沉浸式体验年味儿
2024年12月25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提前感受第一波年味儿。一进展厅,满眼的中国红,“过年”两个大字,喜庆又快乐。展馆内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穿过彩门楼、走过行花街,春联、年画、剪纸、花馍、家宴、花灯、醒狮……各种好看的、好吃的、好玩儿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引来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叙事从冬至开始,至元宵节结束,分为序厅和辞旧迎新、欢聚祝福、乐岁弦歌和普天同庆四个主题单元。展厅占据“C位”的是乐清首饰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饰龙以其高深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了乐清乃至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首饰龙以竹、木为主要材料,长5米、高3米、宽2米,龙身分四层,四周贴饰着精美绝伦的乐清细纹刻纸——“龙船花”。龙身上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有近300个形态各异、从事各行各业的古今人物。摇动手柄时,机关运行、灯彩辉煌,首饰龙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呈现出一个闪耀夺目、器宇轩昂的艺术品。
登上二层观景廊道,热闹景象尽收眼底,琳琅满目的庙会街市,尽情歌舞的乡村春晚……“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展出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湘绣、云锦木机、戏楼、泥塑、京剧青衣、古戏台等实物,还有很多体验项目,如舞狮体验、算盘、大良鱼灯、古琴,互动性拉满。
现场共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过年——春节主题展”从冬至开始,至元宵节结束。这里非常适合打卡拍照和春节期间亲子游览。
“四时玩趣”:民间艺术喜洋洋、放异彩
1月5日,记者来到中国美术馆,与“过年——春节主题展”相比,“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更具观赏性。
记者足足在展厅待了两个多小时,深深被我国民间艺术瑰宝吸引。泥塑玩具《大坐虎》、农民画《除夕夜》、可赏可玩的各式哨和风筝、杨柳青年画以及提线木偶……民间美术中以年画、木偶、彩塑等形式呈现戏曲、神话、故事,用具象直观的方式来刻画民间的英雄,教育人们辨别奸雄善恶。驻足每一幅作品前,除了心花怒放,还有一丝怀念——怀念曾经的那个年代,还有那份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既在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的庙堂风雅中,也在窗前檐下、炕头灶台、戏台内外的人间烟火里。植根于民间生活的艺术,或托载于器物的精美,或表现于技能的优越,或者是表演的纷繁形式,以“超越了日常的平庸”的审美属性,表达着人类向善向美的情感意向。
本次展览从民间信仰、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游艺玩耍、寓教于乐等角度,梳理出“祈·趣”“生·趣”“童·趣”“教·趣”四个板块,呈现那些没有留下名字,凭借灵巧双手创造出的具有烟火气、人情味儿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珍品。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不仅是广大艺匠个人愉悦的审美实践,也给世人带去了温暖与喜悦,使中国悠久的民俗美学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永葆活力。它提醒人们不断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回归生命的本真。
春节将至,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体会久违的“年味儿”,感受“非遗”的魅力,拥抱当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