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人生的早期,我们没能学会如何及时有效地识别、应对情绪和情感的困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会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精神上的重负不断累积,内心也遭受着日渐严重的损伤。

我们渴望能够好好地爱自己,修复内心,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

然而,我们不知该如何开始。

幸运的是,《爱弥儿》序言中有语:

我们都得了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病;人之初,人本善,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就能获得大自然的支持。

这句话给了我们希望,指出我们走向自我修复的道路——即回到最初。

用爱孩子的方式爱自己,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我们的天性,滋养我们的灵魂,让生命重新焕发光彩。


1. 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满意,对自己的看法不被社会期待捆绑。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源于对自身的忠实,而非社会认同。

这种内在的稳定是我们从容面对人生的基础。

首先,他得是一个人。——卢梭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鲁迅

尊重自己的前提和核心是把自己当人看。

即,尊重作为存在的自己

即便一事无成,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值得被自己尊重。

这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没有任何附带条件。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基本人性和尊严,承认自己是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需求和 权利的独立个体:

  • 允许自己犯错。在意识到错误之前,我们并不知道那是不对的。就像一个孩子学走路,每一步都值得鼓励和肯定。不犯错的孩子是无法学会走路的。

  • 不评判自己的情绪、不压抑或否认自己的感受,相信我们的任何情绪和感受是有效、有意义的。

    就像一个晴雨表,情绪可以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我们需要尊重它们,并学会正确的解读、清晰地表达和安全的疏导。

    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到羞耻或内疚。譬如,不要别人觉得我们矫情,我们就因此羞愧,跟着大家一起指责自己“太矫情”,甚至比大家的指责更为严厉。

    别人没有穿着我们的鞋走我们走的路,做不到客观准确地感受我们的感受。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机体千百万年来进化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要把自己的感受交给别人去评判,然后伙同他人一起欺负自己。

  • 不给自己贴标签,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人生的多面性。

    历史上的很多次壮举,领头的英雄人物往往出自同一地域,这或许是环境激发了潜能,让他们展现出非同寻常的一面,最终成就伟业。

    我们也应如此,不去定义自己、不给自己设限。别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断定自己不行。能不能行很多时候只是环境问题,不是智力或者能力问题。

    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自我认可永远是获得他人认可的前提。

  • 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就像我们会满足自己孩子的真实需求一样。

  • 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自己的人生终究是我们自己买单。

    只要我们还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就能奴役我们。就像一位将帅,只有掌握并行使着独立的决策权,才算是拥有实权,才不至于陷入受制于人的难堪境地。

  • 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不推卸责任,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这是自我尊重最直观的体现,表示我们承认自己的价值、认可自己的能力。

  •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有梦就追,不遗余力地实现它——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2. 相信自己

尊重是信任的基石,信任是尊重的深化和延伸。

我们敢于相信自己,他人才会愿意相信我们。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

我们每个人都自己的用途,而且都具备完成这项用途所需要的能力。

李白也说过,

天生我材必有。

我们理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果照顾得当,每个孩子都会是自信的。

套用卢梭的说法,不自信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病。

动漫《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非常相信自己是个天才。

他是不是天才我们姑且不论,但这种迷之自信,促使他不断前行,让他有勇气面对冷嘲热讽的同时,还能保持不被他人的闲言碎语影响。

比赛失败了,他反复练习,四处求助,竭力去找能够赢得比赛的方法。

因为特立独行受到嘲讽,他的内心活动是,“其他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怎么可能理解作为天才的痛苦。”

面对别人说不可能,他哈哈大笑,“对你们这些小人物来说当然不可能,对我这种天才来说当然另当别论了。”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取得一丁点儿微不足道的成就,他马上为自己的信心添砖加瓦,“啊哈哈哈,我果然是个天才。”

这种无条件自信、对周围不在乎的态度,虽然看起来不大礼貌,但作用力惊人,使他成为球队的精神底牌,在关键的时候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保护自己

尽量给孩子的灵魂修筑围墙,别人可以只画墙的范围,而你应该亲手安上围栏。——卢梭

成年后的我们,要自己担负起这种责任,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不受外界的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其中的界线,也就是墙的范围。

  • 在理性层面上,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能很好的帮助我们。

    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区分为“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

    对于如何区分“这是谁的课题”?

    阿德勒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最终结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这就帮我们划清了自己和他人的界线:

    我们自己的课题,绝不允许他人干涉。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权也没必要干涉。

  • 在感性层面上,我们要学会分辨哪些是建设性的批评,哪些是纯粹的负面情绪宣泄。

    毕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值得倾听,我们需要识别并把那些对我们有害的人和事物过滤出去。

    负面的人: 辨认那些经常批评、贬低、否定我们的人,或者是莫名让我们觉得不适的人,尽量减少与他们的接触。

    负面的环境: 区分那些让我们感到压抑、焦虑、不舒服的环境,尽量避免进入这些环境。

    负面的信息: 识别那些让我们感到恐惧、焦虑、悲观的信息,屏蔽掉它们。即便是善意的自嘲,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比如自称“牛马”。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我们不可盲目高估自己的屏蔽能力,不能低估环境的影响能力,要保持警觉与自查,及时远离各种负面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扎根于当下的现实,专注于培养内在力量,警惕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

尊重自己意味着接纳此刻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在头脑中虚构一个“更好的自己”或一个“未来的自己”。

一个人一旦开始将自己想象成别人,很快就会彻底忘掉自我。——卢梭

实际上,除了此刻的自己,其他时候的自己都可以被视为“别人”。

此外,我们还要识别并拒绝任何形式的同化,我们的独特性就是我们独有的财富,守护它,就是守护自己的灵魂。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我们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实践、思考和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围栏”也会变得更加坚固和灵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

爱自己,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己的感觉和需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致力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自己,也是在向他人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值得被爱。

当我们懂得呵护自己的身心,设定健康的边界,并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人如何与我们相处。

爱自己,并非将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爱的源泉。

拥有了爱自己的能力,我们便不再匮乏,不再需要从他人身上汲取爱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我们才能真正地、无条件地去爱他人,这份爱才不会带有索取和依赖,而是纯粹的给予和支持。

爱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当我们付出爱时,也会吸引更多的爱回到我们身边。这不是一种交换,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共振与回响,它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盈,让我们的人际更和谐。

因此,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前提,也是被爱的契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互动,它让我们在爱与被爱中不断成长,最终成就一个更加完整、幸福的自己。


说明:文中插图均为美国画家玛丽·卡萨特的作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