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名退伍的军人回家路上救了一个快冻死的老人,离开时老人递给他一个小泥球,说:“把这个拿着可以保你一生平安。”38年过去了,王占奎怎么也没料到,这颗泥球居然价值两亿!
1961年的秋天,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里,一位年轻的学子做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选择。二十二岁的王占奎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下课本,穿上了军装。
他被分配到了兰州军区55师大同县炮兵306团一营一连,成为了一名有线电兵。对于这个出生在1939年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王占奎所在的连队是最先抵达前线棒山口的部队之一。在战场上,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素养。
次年,他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1963年,王占奎被兰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同时荣获55师二等功嘉奖,并在战场上光荣入党。
然而,战场上的负伤让他无法继续坚持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带着不舍和遗憾,他只能接受转业安排,回到内蒙古老家。
在内蒙古,王占奎成为了一名邮电局的司机。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风。
1971年的冬天,内蒙古大地银装素裹。那天晚上,王占奎因为工作耽搁,开车回家时已近深夜。
当车辆驶过一段空旷的雪地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抹显眼的黄色。作为一名老司机,他知道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出现异常的颜色往往意味着不寻常的情况。
停车查看后,他发现雪地上躺着一位昏迷的老喇嘛。军人的本能让他立即行动起来,他二话不说就背起老人,快速将其送到了附近一户相熟的牧民家中。
一整夜,王占奎和牧民为老喇嘛擦拭身体,喂服热汤,细心照料。直到第二天早晨,老喇嘛才终于转醒。
原来这位老喇嘛是附近寺庙的大师,当晚要去另一座寺庙拜访,却因天黑迷失了方向。在寒冷和饥饿的双重打击下,他支撑不住倒在了路边。
在确认老喇嘛已经恢复后,王占奎又主动提出送他去目的地。临别时,老喇嘛拉住王占奎的手,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盒子,说这是一件开过光的物件,让他收下留作纪念。
1995年,年过半百的王占奎迎来了退休生活。为了让父亲能打发时间,子女们特意买来了一个大鱼缸和几条金鱼。
为了给鱼缸腾地方,王占奎开始清理家中的老物件。在一个布满灰尘的角落里,他发现了那个尘封多年的盒子。
打开盒子时,里面是一层已经融化的蜡。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后,他发现蜡层下面藏着一颗普通的泥珠子。
这颗泥珠子被随手放进了鱼缸的假山里,权当装饰。谁知这一放,竟然揭开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王占奎起夜经过客厅时,一道奇异的光芒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漆黑的客厅里,鱼缸中的那颗泥珠子正散发着柔和的蓝绿色光芒。
他反复实验发现,这颗珠子在黑暗环境下会自动发光,而一旦打开灯光,它又会恢复成普通的样子。这种现象打破了他对这颗珠子的所有认知。
更神奇的是,当他尝试用相机拍摄这颗珠子时,每当闪光灯亮起,珠子就会发出比平时更加强烈的光芒。光芒的强度会随着闪光灯的频率增加而增强。
这个不同寻常的发现很快在邻里间传开。附近的街坊邻居纷纷登门,想要一睹这颗神奇珠子的真面目。
有人说这是传说中的夜明珠,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矿石。大家对这颗能在黑暗中自行发光的珠子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
每当夜幕降临,前来参观的人们都会关掉房间的灯,静静地观察着珠子散发出的神秘光芒。珠子的光芒不刺眼,却能在黑暗中清晰可见。
带着珠子,王占奎来到了天津的一家专业鉴定机构。资深鉴定师李世伟经过多重仪器检测后,认定这是一颗未经加工的钻石夜明珠,价值约三千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鉴定书很快被撤销。原因是机构中另一位专家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认为在没有深入分析珠子内部结构之前,不能轻易下定论。
这个转折促使王占奎前往北京,寻求更权威的鉴定。在地质大学,吴教授通过红外设备检测发现,珠子表面没有任何人工痕迹,是一颗天然形成的金刚石夜明珠。
为了进一步确认珠子的来源,需要从珠子表面取样化验。但这个提议在当时被王占奎婉拒了。
2009年,经过多年等待和学习,王占奎重返北京,接受了深入检测的建议。吴教授带领团队对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详细研究。
研究的最后一步是在石油勘探研究院进行X射线衍射检测。在十几位专家的见证下,珠子内部显示出了六条明显的射线特征。
这个重要发现证实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不是普通的钻石夜明珠,而是一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钻石夜明珠。参照美国现存的一颗同类珍品,专家估算这颗珠子的市场价值高达两亿元。
消息传出后,一位富商立即向王占奎抛出橄榄枝,愿意出资两亿元收购这颗稀世珍宝。面对这笔巨款,王占奎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珠捐赠给中国和谐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