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甲流流感进入高发期,让人们再次哄抢起来相关药品。

但是,有不少人发现,从前能买到的国外原研药,如今却消失了踪影,特别是在一些公立医院内,很难开到外国药企的药品。



去年12月,我国第十批药品集采中,跨国药企更是集体“落榜”。

难道真如人所说,以后难买好药了?

价格昂贵但见效快,如何权衡?

外国药企为何受国内患者的钟爱?原因是们大部分是原研药,药效高且不良反应少。



一般情况下,原研药需要经过成千上万种化合物的层层筛选,以及严格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或者确定一个安全剂量范围,确认有效性和控制副作用。



比如全球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瑞士诺华,其负责人曾表示:“通常自主研发的原研药需要15年的研发时间,耗费数亿美元。”

这种时间和资金上的大量投入,深受国内患者的喜爱。



比如慢性髓性白血病。如果患者得了这种病,而无法治疗的话,通常存活时间只有5年。

而治疗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移植治疗,但受血型、年龄和患者自身疾病等问题,无法找到匹配的捐助者,另一种是靶向治疗,精准定位并杀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目前,在药品质量和治疗效果上,最受欢迎的是瑞士诺华公司的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也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救命药。



除了诺华外,美国制药公司巨头辉瑞,也在我国占据足够高的分量。

比如,阿奇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性细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如今多运用在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上。



2022年,辉瑞在中国的销售额约为6.52亿人民币,占国内阿奇霉素药物销售金额的近一半。



专业人士透露:因为外资药品的疗效比较好,所以患者们愿意花高价,这也是外资药在国内爆销量好的原因。



可如今却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国内患者们已经无法忽视国外原研药的价格,尤其是在一些常用药和一些特殊疾病的药物上。而且,国家的介入,也影响了原研药在国内的销量,比如集采和DRG(医疗支付方式)。



集采指的是药品集中招标进行采购,多用于国家公立医院的药物采购。

而DRG是将相关疾病划分为一个组后“打包付费”,不再按照单个项目进行付费。



这两种治疗措施上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过度医疗”和收费虚高的情况,但也让原研药这类价格高的药物,渐渐失去了中国市场。



比如辉瑞的阿奇霉素。早在去年9月,就有网友发视频哭诉“前往多家药店和医院,都没能买到,而且只能开国产注射液”。



去年12月的集采,不愿意降价的跨国药企,选择放弃了中标,转而走向了电商零售和药店等。



即便有降价的跨国药企,但供应量会越来越少,比如德国拜耳的降糖药阿卡波糖,降价91%后变成了0.18人民币/片,低于生产成本,怕无法长期、大量地供应。



所以,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外国药大面积退出国内市场,中国患者们如何用药呢?

国产药厚积薄发

外国药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大部分是原研药,而国产药大部分是仿制药,但并非盗版。

一般情况下,原研药的专利保护期是20年,过了这个期限就可以被仿制生产。所以,仿制药是破译原研药后的平替,药方一模一样,但价格远远低于原研药。



而且,仿制药也有可能会发现原研药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良。

比如,在我国集采药物中的1500多个仿制药物中,仅有2个药物存在质量风险,而70个原研药中,则发现4个。



所以,消费者们不能对仿制药一棍子打死。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药物——中药,也正在崛起!



比如云南白药,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达0.17亿元,重回榜首,并且在各行各业进行创新。

除了对药物价格上的调控,我国也对医药用药的性价比进行了改革。但是,目前国内药物购买现状的评价仍是两极分化:



一部分是非常认可原研药,甚至宁愿多花钱,也要购买;另一部分是跟随国家政策,赞同使用便宜的药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但要明白,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过是保证每个人都能用得起药、治得起病。如何选择药物,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决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