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
复旦校友伉俪乘地铁
给母校捐1亿元的故事
曾在网络刷屏
据复旦大学消息
1月3日
两位复旦校友陈晓明、何佩鑫
重返母校
谈及当年“乘地铁捐1亿元”一事
他们表示
“坐公交车、地铁来
这是很正常的事
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
“我们一个来自贵州
一个来自吉林
都是从农村出来
得到机会才上了大学
在母校的支持下
我们读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
我们想让更多贫困孩子
也有相同的机会、平台
不要错过机会”
因此
两位复旦校友在2019年12月捐赠1亿元
设立“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
专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捐出1亿元后
二人生活依然朴素、低调
这次
他们带两个小外孙游历祖国河山
都是坐公交、地铁
一天下来,能走几万步
“小孩也习惯
他们从来不觉得累”
590封、40万字感谢信写给他们
重返复旦大学
陈晓明、何佩鑫还和获助学生代表
交流了学习与生活
4年前
大一新生皇甫勃涛获得助学金
如今,他继续在复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
“二老的捐赠见证了我从云南到上海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路成长”
2024年
他斩获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金奖
项目基于AI技术的晶体材料生成工具
通过聚焦钙钛矿材料的研发
加速关键先进材料的国产替代
这一成果将对接材料生产商
在科研制造业一线开展实际应用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何瑞傲雪
获得新生助学金资助后
生活压力减小
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内外
目前她正尝试
英语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
同学们还送给陈晓明、何佩鑫一本
《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
四指厚的合集中
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
40多万字
信中除了“感谢”二字
出现最多的词是“努力”——
“去乡村支教,去和那些同样怀有梦想的孩子平等地交流。他们的童年和我的童年遥遥呼应,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的决心。” “我见过清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走过午夜时分悄无人息的国权路。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 但我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 毕竟二位先生当年,不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吗?”
他们已累计资助
本科生4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
1973年
何佩鑫、陈晓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1977年2月
两人一同本科毕业于稀有元素化学专业
之后
他们跟随化学系邓家祺教授
继续攻读研究生
1994年
二人在美国孟菲斯市创办公司
从事电化学测量仪器的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5年来
这对复旦校友捐助的基金
通过助学金、天使医保、
应急帮困、学业发展、
助力成长、生涯发展、海内外交流、
社团发展等9个板块基金、19个资助项目
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4000多人、
研究生5000多人
青年时评
让教育在朴实无华的助力中
薪火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最近两位复旦校友陈晓明和何佩鑫重返母校,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2019年12月,老夫妻俩乘地铁到复旦大学给母校捐赠1亿元的事情至今还在流传。而5年来,受到他们资助的学子正在茁壮成长。教育,正是在这样朴实无华的助力和接续中不断传承延续。
谈及当年乘地铁捐巨款一事,老俩口的回复很质朴坦率,“坐公交车、地铁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他们表示自己当年都是农村出来读书的,在母校的支持下,他们才有机会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并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是 母校复旦改变了他们俩的人生轨迹。 为了报答母校,他们捐赠了巨款,就是要让更多贫困孩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有相同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近年校友给母校捐款之风兴起,这些校友大多在母校就读时受到过照顾和支持,学成之后便想到投桃报李,希望尽自己之所能,助力母校发展,让学弟学妹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让教育接续传承,延绵不绝。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在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之中薪火相传,永不黯淡。陈晓明和何佩鑫这次回母校,收到了同学们赠送的《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厚厚一大本书收录了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共计40多万字。由当年1亿元赠款设立的“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已累计资助本科生4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很多学生因此发奋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注意到,这些感谢信里除了“感谢”之外,出现的最多的词就是“努力”。 有的学生说,他去乡村支教,努力地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还有的学生说,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但他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助教固然可以是资金上的支持,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学长当年在母校无微不至的培养下努力学习,最终学有所成,他们精神激励着后生更加奋发有为,为了建设国家,为了改变人生而不懈努力。
对于教育的传承和助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陈晓明和何佩鑫一样“乘地铁捐巨款”,但都可以表达自己的 善意和温暖 。这份善意和温暖就在对母校力所能及的助推之中,就在对校风和学风的传扬之中,就在对学弟学妹的培养和提携之中,就在对让所有人相信“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切实行动之中。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古国,几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从未间断。在这条教育的长河里,很多人为之付出、不计回报,很多人为之坚守、不求名利。这一部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历史。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作为国内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
上海地铁10号线
在历史、当代与未来的连接中
见证着上海地铁
从“可以出行”到“便利出行”
提供的服务也从“纸间”到“指间”
而那
也是城市建设发展
依靠谁、为了谁的正确答案
来源:中国青年报、复旦大学、网友评论等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责任编辑:赫兹、实习生 卷帘
校审:神小丢、林桂人
终审:文心
点亮点赞、在看
让教育在朴实无华的助力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