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纯电车还被视为颠覆油车的“未来之光”。

然而,短短几年间,局势却悄然生变——增程车以“黑马”姿态杀入战场,销量节节攀升。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看似折中的技术路线,不仅抢了不少纯电车的市场,还逼得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车企开始慌了。

这可不是瞎说。

翻开2024年的销售榜单你就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几乎清一色是搞了增程的车企。

比如理想汽车,以50.05万的全年销量,牢牢占据新势力销量榜第一名。



紧随其后的,也是问界、埃安、零跑、深蓝这些做了增程的品牌。

反观只做纯电的车企,要么在销量上显得“籍籍无名”,要么只能勉强维持。

而正因为这种市场趋势,不少原本“坚定纯电”的车企也开始“倒戈”。

譬如小鹏汽车,计划在2025年推出首款增程车型;小米汽车也明确了将涉足增程领域。

甚至连在换电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蔚来汽车,也传出消息称正在为海外市场研发增程车型。

说来也奇怪了,明明车圈都认为“增程”是落后的技术,怎么就开始打得纯电溃不成军了呢?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是纯电技术不成熟,续航还很短,存在续航焦虑等等。

诚然,不能否定这方面的因素。

但在我看来,事情的核心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原因,隐藏在两个关键点上。



一方面,就是电车的基础设施还不够成熟。

虽然近年来充电桩的覆盖率在不断提升,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充电的便利性依然远远比不上加油。

尤其在高峰期、长假期间,充电桩“排队长龙”的新闻屡见不鲜。

试想一下,一个人开车去郊游,结果在服务区排了半小时才轮到充电,这种体验对用车信心的打击有多大?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和用户预期之间的鸿沟。

说白了,哪怕是支持超充的纯电车,往往也需要15分钟才能充到80%。

听起来似乎可以接受,但现实是,能够提供这种超充服务的桩目前属于“凤毛麟角”。

同时,还会受到配电网络的限制,很难维持在最高功率。



对于那些中低端车型来说,情况就更不乐观了:

由于缺乏800V技术支持,一次充电可能需要接近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这样的等待时间,别说是急性子的车主了,耐心再好的人也得被逼“怀疑人生”。

相比之下,增程车则显得从容许多。

电池电量用尽了?

没关系,增程器可以随时发电支撑续航,或者干脆直接加油继续前行。

整个过程不需要改变用户的习惯,也不必担心在哪儿充电、能不能找到快充桩。

这种“无后顾之忧”的体验,自然更受欢迎。



此外,冬季续航缩水的问题,更是为增程车添了一把火。

在寒冷的冬天,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显而易见,续航缩水成了纯电车主的共同烦恼。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许多车主都发现:标称600公里续航的电车,实际续航可能只剩三四百公里,甚至更低。

而增程车则完全没有这层困扰——续航不够,用油来凑。

这种随时随地“解燃眉之急”的能力,让它在消费者心中变得尤为可靠。



另一个则是,消费者对于电车的可靠性,还在持怀疑态度。

简单点说就是,虽然很多人强调增程没必要:

可能存在短途焦虑,或者说,习惯了用电就回不去用油了。

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持怀疑态度。

觉得从燃油车直接跳到纯电车,是不是显得太过激进了?

此外,很多人可能很少用到增程车的油箱,但有这么一份“备用保障”摆在那里,心理上的踏实感却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买保险一样,我们可以一辈子不用出险,但这份保障的存在,能让人心里踏实许多。

增程车提供的油箱,就扮演了类似的角色:我不一定用它,但它不能没有。

考虑到这方面的价值,所以买增程车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庞大了。



说了这么多,虽然从市场的发展来看,纯电显得很艰难了。

但长远看来,我依旧看好纯电车的发展。

因为靠增程和插混,养不活这么多加油站。

随着新能车的增多,加油站肯定也会随之减少。

到时候,左边是趋近成熟的充电桩,右边是日渐减少的加油站。

加之纯电车的续航越来越高,大家肯定还是会回归到纯电车上。

对此,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