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其他兄妹3人都不在母亲身边,所以给母亲养老的重任就落到我头上了。

我本以为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却没想到母亲处处对我不满意。

伺候老母亲2年后,我才真的懂得:

为什么在父母眼里,在身边的子女远不如离他们距离远的子女孝顺。



01

“妈,您真的没事,医生都说了是上火,回去多喝点水就行。”我一边开车,一边安慰坐在副驾驶的母亲。

“你懂什么?我这个年纪,就是得多检查检查。你大哥二哥都说了,身体要紧,让我有不舒服就去医院。”母亲不满地嘟囔着,掏出手机给远在北京的大哥发微信。

夕阳的余晖洒在车窗上,我看着母亲专注地打字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苦涩。记得两年前,父亲走后没多久,我们四个孩子聚在一起商量母亲的赡养问题。



大哥在北京有份稳定的工作,二哥早就移民国外,小妹嫁到了广州,偌大的老房子就剩母亲一人独住,我们都不放心。

“老三啊,你在本地工作,又是开诊所的,时间比较自由,要不就先接妈过去和你住?”大哥提议时,我心里其实有些犹豫。可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点了头。

那时候的我,以为尽孝道就是把老人接在身边照顾,可两年的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最近的亲人最委屈”。



“儿子,等会先去趟菜市场,我想吃鱼。”母亲收起手机,又开始安排起了晚饭,“你大哥说最近要补充蛋白质,鱼要多吃。”

我看了看时间,已经下午五点半了,今天下午陪母亲去医院已经耽误了诊所大半天的工作。但我还是点点头:“好,买完鱼我再去诊所处理点工作。”



“着什么急啊,开个小诊所,也没几个病人。你看你二哥在国外的医院,那才叫气派。”母亲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得意的光。

我沉默着,握着方向盘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这样的话,两年来我已经听得麻木了。

刚接母亲来我家住的头几个月,问题并不明显。母亲住进了我精心布置的老人房,每天和我媳妇张罗着家务,日子倒也算和睦。



可日子久了,母亲的性格渐渐显露出来。“这粥太稀了,我牙好得很,不用这么清淡”,“这衣服晾得不对,容易皱”,“你们早上动静太大,吵得我睡不好”……大大小小的意见,每天都要发表一通。

我和媳妇商量好,她继续上班,母亲的事情主要由我来照顾。毕竟诊所是我自己开的,时间上好调配。可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特别喜欢和小区里的老人炫耀她其他几个孩子。



“我家老大啊,昨天又给我寄了一箱燕窝,说让我好好补补。”这天早上,我在院子里打扫,又听见母亲和隔壁刘奶奶的对话。

“那你儿女们可真孝顺。”刘奶奶羡慕地说。

“是啊,我二儿子在国外,隔三差五就给我寄些好东西。前两天我小女儿还托人给我带了几套衣服,都是广州的名牌。”母亲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



我站在那里,手里的扫帚停在半空。昨天晚上我熬了三个小时的排骨汤,母亲尝都没尝一口,说是不合胃口。前天陪她去配了老花镜,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声“知道了”。

更让我无奈的是,母亲的身体像是越来越娇气了。“老三,我觉得胸口闷”,“儿子,我这腿有点酸”,“我是不是血压又高了”……但凡有一点不适,就非要我陪着去医院。



诊所的老顾客王大爷有天来看病,笑着打趣我:“小张医生,你这两年都瘦了。”我勉强笑笑,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那天晚上,我坐在诊所的办公室里,心里五味杂陈。父亲在世时,从不会让我们几个孩子为难,可母亲却总觉得远方的子女才是最孝顺的。



我掏出手机,看到大哥发来的微信:“老三,听说妈今天又去医院了?你得多上点心,别让妈觉得不舒服。”我正想回复,母亲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儿子,我感觉有点头晕,你快回来陪我去医院。”

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我深深地叹了口气,收拾东西准备关诊所。日历上显示我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二天,却连休息一下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说:“最难伺候的,就是自己的亲人。”



02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母亲的电话又急促地响了起来。

“老三,我胸口疼,可能是心脏出问题了,你快回来。”母亲的声音里带着焦虑。

我知道母亲一向有些疑心病,但每次她说不舒服,我都不敢大意。匆匆安顿好病人,关了诊所就往家赶。



“妈,您先别急,我马上就到家。”我一边开车一边安慰她,“您量过血压了吗?”

“量什么血压,我这次是真的不舒服,你大哥说过,心脏的事不能马虎。”

到家后,我发现母亲正和小区张大姐聊得火热,脸不红气不喘。见我回来,她立马收住话头,又开始捂着胸口:“儿子,快带我去医院。”



医院的走廊里挤满了人,我排了半个小时才拿到号。心电图、心肌酶、胸部CT,母亲要求做的检查,我一项都不敢落下。

“张阿姨,您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就是有点上火。”年轻的医生翻看着检查报告说,“平时可以喝点菊花茶。”

母亲却不依不饶:“那我胸口怎么会疼?会不会是你们检查不仔细?要不再做个核磁共振?”



“妈,真的没事。”我轻声劝道,“这些检查都很专业,您看报告单上的数据都在正常范围。”

“你懂什么?”母亲瞪了我一眼,掏出手机开始给大哥,“老大啊,医院说我没事,但我总觉得不放心,要不你帮我问问北京的专家?”

两个小时后,我拿着厚厚的检查单和近三千块的收费单,疲惫地走出医院。母亲却一直在打电话,向二哥、小妹诉说着医院的“敷衍”和我的“不上心”。



日历翻到九月,天气渐渐转凉。这天早上,母亲又说头晕,要去医院。这已经是这个月第四次了,我实在有些吃不消。

“妈,您是不是昨晚睡得晚了?要不先吃点早饭,休息一下再说?”我试图婉转地劝说。

“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你是不是嫌弃我总麻烦你?你大哥二哥都说了,让我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小毛病拖着也会变成大毛病的。”



我深吸一口气:“妈,不是我不想带您去。这个月咱们去了好几次,每次检查都没问题。再说我这两天诊所里……”

“得了,我知道了。”母亲打断我的话,眼圈一下子红了,“我这个做娘的,知道自己扎手。你们远在外地的哥哥妹妹,一个电话就问长问短,关心得很。就你,整天嫌我麻烦。”

“妈,您怎么能这么说?”我有些激动,“这两年,谁跟您吃住在一起?谁天天陪您去医院?谁半夜给您煮姜汤?您但凡有个头疼脑热,我哪次不是放下手里的活儿来照顾您?”



“你少在这跟我掰扯。”母亲摸出手机,“我这就给你大哥打电话,让他评评理。我这把年纪了,自己的儿子连个医院都不愿意带我去。”

没过多久,大哥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老三,你这是什么态度?妈要去医院你就陪她去,有什么可犹豫的?”

“大哥,您知道这个月我们去了几次医院吗?每次检查费用都上千,可结果都没问题。”我强忍着情绪。



“钱的事你不用管,我待会就给妈转账。你要记住,妈的身体最重要。”大哥说完就挂了电话。

紧接着,二哥的视频电话也来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小妹更是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大堆“生病的老人最需要关心”之类的心灵鸡汤。

我站在客厅中间,看着母亲红着眼睛给兄妹轮流打电话,诉说着我的“不孝”。窗外的阳光照进来,我却感觉浑身发冷。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个真理:在父母眼中,远方的子女永远是最懂事的,因为他们不用面对生活里柴米油盐的琐碎,不用承受日复一日的磨合。

他们的孝顺,永远都是电话里温柔的问候,微信里大方的转账,而我们这些在身边的人,却要背负起所有的责任和委屈。

当晚,母亲收到了大哥转来的五千块钱,她心满意足地和邻居说:“还是我老大孝顺,知道心疼我。”

而我坐在沙发上,望着镜子里自己消瘦的脸庞,第一次对“孝顺”这个词,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03

那天下午,我提前回家准备晚饭,却在楼下的小花园里听到了母亲和几位老姐妹的对话。

“张大姐,你是不知道,我那二儿子在国外,昨天又给我寄了一大箱保健品。”母亲的声音里洋溢着骄傲,“还有我小女儿,前几天过节,特意让老公托人买了金项链给我。”

“那可真是孝顺啊。”张大姐羡慕地说,“你老三不是就在你身边吗?他没给你买什么?”



“哎,别提了。”母亲叹了口气,“在身边的哪有远方的孝顺?老三整天忙着他那个小诊所,连带我去医院都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我站在树后,手里拎着的菜袋滑落在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两年来的点点滴滴在眼前闪现: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午夜里为她突发的腰痛按摩,放弃了诊所扩张的机会只为能照顾好她,甚至连去年媳妇回娘家,我都没能陪同。

可这一切在母亲眼里,却抵不过远方子女一个电话、一次转账的温情。



那晚,我久久不能入睡,起身照了照镜子,两年来的操劳让我的鬓角早早生出了白发。媳妇轻轻地抱住我:“老公,我们也不容易。”

第二天,我特意在诊所的墙上挂了一个体重秤。两年来,我足足瘦了12斤,西装的裤腰已经松松垮垮。倒不是因为身体上的劳累,而是心里的疲惫。



“小张医生,你妈妈身体不好?”老病号王大爷关切地问。

我苦笑着摇摇头:“她挺好的,就是……”话到嘴边,却不知该如何说下去。

恰巧这时,一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来看病,聊起他和父母的相处。

“我妈说,我在国外打个电话问候,比我弟弟天天在身边照顾都让她开心。”他无奈地说,“可我弟弟才是真的不容易啊。”

这句话,让我如同醍醐灌顶。



深秋的午后,我带母亲去公园散步。天气微凉,我特意为她披上了一件新买的羊毛外套。

“妈,您还记得小时候,您是怎么照顾我们的吗?”我轻声问道。

母亲愣了一下:“咋突然问这个?”



“那时候我发烧,您整夜不睡,用毛巾给我降温。”我继续说,“您总说,在身边的孩子最懂事,因为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母亲沉默了,许久才说:“那时候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我停下脚步,转身面对她,“妈,您知道吗?这两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您过得好。可有时候,我真的很累,不是身体上的累,是心里的累。”



我看见母亲的眼神有些动摇:“你这是什么意思?”

“远方的哥哥妹妹,他们确实很孝顺。可您想过没有,为什么他们能经常给您买礼物、转账?正是因为有我在身边照顾您的起居,他们才能安心工作,赚更多的钱。”

“这……”母亲的眼圈红了。



“妈,孝顺不是比较出来的。”我握住母亲的手,“在身边的子女,要面对柴米油盐,要承受生活的磨砺,要经历情感的考验。我们的付出,也许不如远方的礼物显眼,但同样值得珍惜。”

回家的路上,母亲难得地沉默了。晚饭时,她居然主动夹了一筷子我做的红烧肉,还说:“老三,你这手艺,比你爸都强了。”

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也许这就是生活,需要用时间和真心去经营,需要用理解和宽容去维系。



第二天,我在诊所收到了大哥的微信:“老三,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改天我请假回去,也陪陪妈。”

在父母的眼中,远方的子女就像天上的星星,闪耀而美好;而在身边的子女,则如同脚下的土地,平凡却踏实。生活本就是这样,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